高中阶段
高中三年,本以为课外书看得应该相对少点儿,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那个年代,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强大的力量,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整个国家经济开始复苏,文化艺术尤其是文学创作蓬蓬勃勃发展,真的是中国文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因此,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有文化的年轻人,都有一个文学梦,差不多都是文学青年,那些年报考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非常多。
尽管是上高中了,而且是一所不错的高中,可是,学校和社会上差不多,在文学春风席卷全国的大环境下,我们班级几乎是每位同学都订阅了一本甚至几本杂志,有将近一半的同学订阅的是文学期刊,《当代》《十月》《人民文学》《青年文学》《短篇小说》《昆仑》《草原》《小说林》《收获》《小说选刊》等,我在这三年,主要是通过文学期刊阅读中长短篇小说。三年中看过的中长短篇小说不下百篇,现在有一部分还能记住:《班主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乔厂长上任记》《陈奂生上城》《人生》《平凡的世界》《浮躁》《蹉跎岁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黑骏马》《北方的河》《鼻烟壶》《那五》《血色黄昏》《你别无选择》《塔铺》《穆斯林的葬礼》《暴风骤雨》《夜幕下的哈尔滨》《兄弟》《钟鼓楼》《李志成》《静静的顿河》《东方》(有几本也可能不是那三年阅读的)……
那时候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提问的是哪篇好小说你没有看过,我甚至觉得那个时候很多普通高中理科生的对文学爱好程度、了解和见解都比现在很多大学生要高且深。
这些小说却几乎没有人专门推荐,也没想到让人推荐,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文学杂志刊登什么我们就看什么,而这些杂志则是班主任、语文老师及学校团委书记,甚至体育老师推荐的,无一例外,他们也都是文学青年(语文老师是中年人,但是更是喜欢文学),也有表姐夫推荐的,其中有几篇小说是假期回家或者平时与表姐夫通信时经常交流的作品,其中与表姐夫关于刘震云《塔铺》的争论,我整理出来后,被语文老师推荐刊登在学校的第一个文学社《星星》的刊物《星星文学》上,我也因此接任了该刊的主编(我现在越来越感觉,我的写作水平几十年都没有提高,甚至经常找不见那种感觉了,更缺少了激情与肆意)。
人们从正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看到了更多的接近现实的人物、事件,更多的底层人物,更多的没有了高大上的套子、模型一样的人物,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几乎全国人民喜欢的文学作品都差不多,或者可能是那时候的文学作品仍然不够多,主动选择的机会还没有太多,也就不用刻意推荐了,你只需去如饥似渴地去阅读就可以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可以推荐、被动地读书,也是很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