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王阳明这个名字,是在中学时读到的一篇文章里,文中评价说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之后去张载纪念祠,有一份资料在评价张载的思想成就之后,也约略提到王守仁(字阳明)的“心学”贡献。再后来就是在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文中,说到文化发展到明清两代影响最大的两位大家,一位是王阳明,一位是曹雪芹。虽然对于王阳明的文章没太接触,但这样的肯定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样的印象之后凑巧并耐心听完了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系列,对于这位伟大的心学派领袖,我就必得留下些什么了。
王阳明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但5岁时仍不会说话。据说其祖父受一高僧点化,遂取《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要旨,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其父王华乃是成化十七年状元。
又有资料说王阳明小时便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认为天下最要紧的就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并立下成圣之志。
20岁时,王阳明对军事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并以射箭闻名,对于科举和实事并不放在心上,导致科举之路颇为坎坷。直到28岁时才得中二甲进士。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赴任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王阳明于此,更致力于圣贤之学的感悟,逐渐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自此步入心学一途,史称龙场悟道。
之后,王守仁获得升迁,到任后整治官府军队,并亲兵剿贼,用兵奇诡,出其不意,很快就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守仁又用疑兵之计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之后急流勇退。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朝廷派遣王阳明总督两广兼巡抚。王阳明集结大军,四面夹击,击溃了剩余的叛军。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却为奸臣刁难,无奈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在心学研究上有独到的发现,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天赋异禀,让他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他与别的孩子不同,生来仿佛就知道他要做什么,小小年纪就立下了圣人的志向。
二、耳濡目染,诗礼之家的氛围让他从小便博览群书,能做到厚积薄发。
应该说,王阳明年轻时读书还是很刻苦,用遍观群籍真不为过。毕竟他有一个当状元的爹,之所以科举之路坎坷,是因为他所立下的圣人之志里不包含科举入仕的内涵。这样丰厚的知识储备自然为他后来的追求与悟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娄凉,湛若水等理学大师的导引和指点,让他拥有了更为明确的追求方向。
与娄凉大师的交谈让他好似看到了天边的曙光,湛若水的理学指引让他在追求中有了更为坚定的意志力。
四、龙场悟道,让王阳明终于找到了心学的大门。
被刘瑾迫害的经历,困顿不堪的生活,龙场驿丞的虚职,都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静心思考,从而在某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于黑暗的山洞石棺中,洒然顿悟。伟大的“心学”从此被推上了历史和哲学的舞台。
五、起起伏伏的仕途生涯,使他的心学理论有了实践的平台,也提升了他的心学理论高度。
在龙场悟道后设立书院,四处讲学,教化百姓;抓住匪徒心理,推心置腹,巧用疑兵,轻松剿匪,平定宁王叛乱,卢苏、王受造反……这些实践与做法,都让心学理论得到了实际运用和检验,并有助于心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六、积极评价,让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泽被后世。
在王阳明当世,已经有许多的理学家认识到阳明心学很厉害,后清代、民国,包括现当代仍有许多思想家都对阳明心学非常高之评价,可以说王阳明用他执着的探求和一生的实践与坚守郑重宣告着心学的伟大成就。
那么阳明心学的核心是什么呢?具体说来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所谓“知行合一”即是主张实学实事与学问相辅相成,也即“格于事,求之于心“。要求人时常静坐反省,克制私欲,以求”存天理去人欲“,达到赤子之心。再说“致良知”的关键在于首先肯定“人人皆有良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循良知以发用,也即实践良心所得即是致良知。如此,便做到了内外一致,贯通一气。其实后来总结的阴阳四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完整地表达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和最高成就,因而称之为“天泉证道”。
从这样的核心理念之间的贯通足可以看出阳明心学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也必然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堪称一代名臣。明隆庆二年,穆宗皇帝称赞其:“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明史》也有评论:“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清初学者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钱穆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郭沫若在《王阳明礼赞》中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也高度评价王阳明能文能武,并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能俯视历史,拥有高超的慧心领悟,精致表达,这样的人才实在少有。
可以说,王阳明之前少有,王阳明之后也不一定再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