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道德经》,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道德经》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释义: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他的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他的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谁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
为了使人们能深刻领悟“道纪”之人的情貌特征,老子就得道之人的特征作了概括:
一是“豫兮若冬涉川”。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无比警惕、小心的,就如同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谨慎。众所周知,在冬天沿着冰面过河是十分危险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滑倒,甚至掉进冰窟里丢掉性命。得道之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就如同冬天涉河一般。
二是“犹兮若畏四邻”。犹,小心、犹豫的样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动物,得道之人也是人,他们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他们要生存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离群索居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当他们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处世哲学,因而周围的邻居对其评价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三是“俨兮其若客”。俨,庄严肃穆的样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上,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而不会随随便便地对待日常生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过客,都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样,不能超越生和死,这是“大道”的必然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以谦逊的心态做客人,严肃认真地对待日常生活琐事,这和世间的庸人有着本质区别,庸人总是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势必以尊贵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而以骄纵的态度对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损害自然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也必将以毁灭自己而结束。老子主张以客人般的身份,来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妄为。
四是“涣兮其若凌释”。涣,涣散;释,消解,形容冰解冻的情形,比喻得道之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抱负、追求、知识等重负中解脱出来,回复为本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愉悦、悠然自得。这种感觉就像是冰封了一个冬季的河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得道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释放自己,老子把得道者的觉悟恰当地比喻为冰消雪融,从而焕发出自然的勃勃生机;从得道者自身而言,他们能冲破束缚完成自我解脱,不执着于一事一物,了无牵挂,自然也就逍遥自在。
五是“敦兮其若朴”。敦,内在端庄、厚重;外在朴素、自然。整句话的意思是:得道之人能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轻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表现出返璞归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实在的品格是人类社会一直所提倡和赞颂的,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所提倡的。人们常常用浑金璞玉来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朴实的人,因而得道之人就如同浑金璞玉,既具有真材实料,又默默无闻。
六是“旷兮其若谷”。旷,开阔、宽广;谷,比喻像山谷一样虚空。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心胸辽阔,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虚高深。他们能够藏污纳垢、包容万物,无所谓仇恨,也无所谓感恩,因为没有亲戚和仇敌的概念,心中就自然充满了友善,这一点和没能体悟“大道”的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没领悟大道的人喜欢洁净而厌恶污秽,有分别就有烦恼和祸患。得道之人处污秽无所谓污秽,处清洁无所谓清洁,与外在世界浑然一体,他也就无所谓痛苦、烦恼、祸患和灾难了。没有了这些分别,他因而也就显得自在无为、随心所欲了。
七是“混兮其若浊”。混,混同;浊,混浊。得道之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使内心明净,与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
八是“澹兮其若海”。澹,淡泊,宁静。得道之人心境淡泊,如江海一样浑厚。
九是“飂兮若无止”。飂,高风,形容形迹飘逸。老子在这里希望人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这就是清静无为的思想。
只有觉悟自己的缺陷、空白才有空间、才有未来、才有发展。得道之人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世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不象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
得道者静谧幽深,难以测试,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表面上,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道的变化规律。
学画的人、习武的人、学哲学的人都是如此。老子正是从自然中体悟出大道的存在,老子是一个思想者,但他首先是一个阅读者,阅读自然,天地雨露溪谷水玄牝橐龠,万物万象。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正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安禄山做杨贵妃的干儿子就是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力,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力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力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力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力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力的一种愚忠,实际李力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效果。果然"朝野义士"都认为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力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这是"藏巧于拙"做人法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预测,而自己则可在其间从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为众矢之的,他采用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丁俊贵
2021年7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