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类精神文明食品铺
从《罗生门》到《信任论》,一场人性的较量

从《罗生门》到《信任论》,一场人性的较量

作者: 貝殼_e303 | 来源:发表于2019-05-11 21:29 被阅读0次

    信任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它是一个中性词,却注入一个人的人格并关乎人性的善恶;他可以成为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学术研究主题,成为郑也夫先生的学术著作《信任论》;却也可以在诸如芥川的《罗生门》描写令人窒息的人性恶的小说中,反应出信任缺失的社会人的丑陋不堪。仔细思量便可觉知,与信任相关的语言词汇已经印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萦绕在我们生活的周遭环境,也贯穿于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和自然界。

    罗生门.jpg

    《罗生门》是芥川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在一个信任体系崩坏的社会下,“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的故事。和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不一样的是,小说罗生门讲的就是在一个名叫“罗生门”的门楼里发生的故事:破败的环境和破败的社会下,百无聊赖的无名小厮在门可罗雀,弃尸横放的罗生门楼前躲雨,在纠结是选择饿死还是为盗的情况下,鬼使神差的从门楼下沿阶梯走上了存放弃尸的门楼里,遭遇了同样为生计在抽拨女子尸体上的头发的老妪。面对紧抓自己不放的小厮,老妪为自己的“恶行”辩解:得瘟疫逝去的女子也曾为了生计拿蛇肉说成是鱼肉卖给禁军,自己对她的行为表示理解,同样也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无不妥。小厮的心理经历了由正义凛然的愤怒到憎恶与冷冷的不屑再到生出坚定为恶的勇气的过程。最终,小厮将老妪身上唯一的桧树皮色衣服剥下,留下晕死的赤裸老妪,消失在了罗生门外的夜空中,不知去向。整个小说尽显人性利己的丑陋,小说的画面紧张而灰败,最终只剩下无望的凄凉之感,罗生门便是一副信任体系崩坏的社会环境下人性之恶的极致画像。
    关于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的争论古而有之,而如今的探讨范畴早已由人性之善恶变为了人性的利己还是利他,这其中就蕴含着信任的基础和来源。

    信任论1.jpg

    《信任论》是一本关于“信任”的社会学著作,该书从“信任的定义出发,追本溯源作出对信任的基本定义和基本特征的描述(具体可参照附上的第一章读书笔记)。之后,该书走出了传统哲学、伦理学的窠臼,从当代进化生物学中吸收思想营养,研究信任的生物学基础:亲族利他,互惠利他,群体选择性利他,以及文化的力量和人类模仿的天性。接着,该书以”囚徒困境“作为信任与合作关系的讨论基点,以博弈论和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决策分析为要点,研究信任的理论基础,即重复遭遇的情境下,互惠型的利他选择是信任的基础。走出囚徒困境选择合作的要义便是选择信任,不做第一个背叛者。而作出信任的选择是产生于理性还是习俗?在作者看来,理性选择之外,习俗与传统的作用从未缺席。在此基础上,作者再从信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领地)和社会环境(亲族与团体)出发,探讨信任与领地之间,亲族、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领地是信任的边界,亲族和团体是信任滋生的土壤。之后,作者探讨了信任的心理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再在中西方早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间组织和秘密社会中探讨了信任的作用机制,展现了信任在社会治理及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最后,作者研究了当代社会的信任系统: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从信任的角度讨论货币,讨论货币与普遍主义信任的关系、货币借贷,以及货币系统中的风险。并认为学历、同行评议、科学,三位一体地构成了专家系统的基础。最后的最后,作者从理论走回现实,对当下社会中甚嚣尘上的“杀熟”现象做出一点解释:大到群内斗争遍布的政治运动,小到“传销老鼠会“这一经济现象。信任不仅产生于已知和未知之间,还建立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之间,人的本能中蕴含着两种可能性,当传统被涤荡后,杀熟的本能很容易被激活,而当杀熟发生时,社会的信任也就降低到了最低点。

    在我看来,无论是阅读文学小说还是社会学著作,从信任的角度去解读人和社会,本身会让我们对人自身和周遭世界有更多的理解。信任是一种选择,我们常常在信任与不信任的边缘游走,从人的心理感知上来看,似乎信任往往能带来好的心理体验,而不信任常常让人心情烦闷,亦须花费更多的心力,这是自然。但需要明晰的是,正如科学的权威是建立在怀疑和批判之上,信任与不信任亦是二元性阈限中的两元,本身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悖论。

    作为一个法律职业工作者,我常常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重要性。信任的建立与重建不仅是一个社会命题,亦是个人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的长远命题。而通过阅读,我对“信任”本身也有了更多更充分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我理解自身与周遭世界,同时,也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这一人生命题。感念!

    附:《信任论》读书笔记
    ——郑也夫—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0
    第一章:信任:溯源与定义
    一、中国词源与古代典籍中的信任
    信,从人言;任,听凭、承担;信任:重承诺,守约定。
    二、西方词源和古代典籍中的信任
    保证诺言和契约的完成,含有非理性和不能计算的意思。
    三、俗话中的信任
    两人共事,则会有畏惧背叛的心里,即使会行为背叛,但未必愿意鼓吹背叛,这种一边倒的社会心理导致了罕见的俗语倾向——鼓吹信任。
    四、理论家著作中的信任
    ……卢曼:信任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
    五、定义:
    信任具有以下性质:
    1、时间差和不对称性:行动和兑现较之诺言和约定必然是滞后的,存在时间差,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存在着信息、能力、影响范围等的不对称性。
    2、不确定性:具有风险和应对风险的特性;
    3、属于主观的倾向和愿望,没有足够的客观依据。
    信任是一种态度,表现为三种期待:
    1、对自然和社会的秩序的期待;
    2、对合作伙伴承担的义务的期待;
    3、对某角色的技术能力的期待。
    信任是交换和交流的媒介,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介绍人、信物、誓言、抵押等,本质为信任感。


    信任论2.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罗生门》到《信任论》,一场人性的较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mf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