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砍柴书院
砍柴书院征文 | 张翎:余震过后是山水——三读《雁过藻溪》

砍柴书院征文 | 张翎:余震过后是山水——三读《雁过藻溪》

作者: 珞历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22:56 被阅读163次

    午间餐后和颖趴在窗台下眺,望远山迷蒙,看断桥在建,通往那云雾缭绕的山那头。

    “这路什么时候能建好呢?建好之后到藻溪可近了。藻溪现在建设得可漂亮了,本来就有山有水,现在更是美丽乡村。”

    通往藻溪的路

    我的思绪也延展开来,藻溪不仅山清水秀,美食也是名闻遐迩,又紧挨着县城。所以单位有活动,自然会驱车前往。

    记得那里有公婆石,碧银湖,挑矾古道,还有一座奇石馆。藻溪周边碧水环绕,水清澈见底,夏季是天然的泳池,必去。

    颖特意帮我问了下,那山当地人叫它留石山,也叫炊桶山。挺起来更加诗意,接地气。

    炊桶山,公婆石

    据老人们提及,早年筑坝储水,水藻复生呈凤尾状,随风荡漾,袅娜可人。尤其在秋冬时节水汽蒸腾,雾气欸乃,犹如一幅山水画。

    记忆里还有一本书《雁过藻溪》,和这山水一样诗情画意。

    藻溪山水如画

    1.三读《雁过藻溪》

    第一次读它在漂流书屋里。一口气读完,很美,写尽三代女性的人生。

    第二次读它在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之后,还是觉得山水藻溪最美。

    第三次读它在读了作者《金山》之后,史诗级巨作不似女作家写就的。

    《雁过藻溪》是一个中篇,只因它勾起我的一些记忆,所以念念不忘。

    末雁,出生高干,人生之路原来一路顺风顺水,学业有成,80年代留学加拿大,在事业上通达睿智,独当一面。婚姻刚开始似乎也光鲜亮丽,有一个漂亮的女儿灵灵,二十周年结婚纪念日前后她不得不承认她的婚姻早已烂得无可奈何,兜也兜不住了。

    女儿灵灵考入多伦多大学商学院不久,丈夫正式提出离婚,又是一个伪装好人的假君子。女儿对她们离婚完全无所谓,对这个家完全不以为然。

    离婚后搬进单身公寓晚上,末雁梦见了她的母亲叫她的小名“小改”,末雁生在土改时期。母亲去世了,留下遗言骨灰由长女末雁送回老家藻溪归入祖坟。

    就这样,末雁,一个海外游子,带着刚刚成年的女儿回国返乡送母亲归葬,就此层层剥开在母亲身上的惊天秘密,随着藻溪的山水铺成开来,母亲的过往,末雁自己的身世都慢慢地呈现出来。

    母亲和她之间的隔阂是一座五十年的山,像藻溪的山水一样,弯弯绕绕。最终她终于明白,为何那个她见得到,摸得着的母亲如此疏离,五十年后她终于攀过那座山,走进母亲的故事里去了,找到这么多年情感隔阂的历史溯源。这五十年,母亲和她都等得太久了,像山一样厚重的秘密也等得太久了。

    母亲的故事里有她,她的故事里有女儿。

    在藻溪寻宗的日子里,她忽然意识到她需要走进女儿的故事里,女儿的故事还有一些小甜蜜。

    小说里母亲黄信月才是真正的第一女主,她是浙南藻溪乡人,就是我先前多次提及的如诗如画的藻溪。母亲黄信月土改那年离开藻溪后嫁给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家。父亲宋达文曾任地委副书记,在温州这个小地方,算是大官了,所以末雁算是高干子弟,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在末雁的记忆里,母亲是一扇门,父亲才是门里的景致。作为门的母亲沉默高冷,而作为景致的父亲温和容忍。藻溪乡下的远远近近的亲戚到城里来看病、找工作办事儿都是经过母亲这扇门找到父亲的。可惜父亲在80年代中期就去世了,入葬老干部公墓。

    末雁横跨太平洋一路飞机舟车劳顿,前往藻溪,出了城景致渐渐开阔显山显水,迎接她们的是古老的接灵习俗和很排场的一座古屋,那是我特别熟悉的所在,一颗大榕树,小小的四合院。

    榕树下

    慢慢地,慢慢地,末雁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读这本小说是很舒服的,女性热有的婉约温情地书写着历史,细腻到位地写出末雁精神归乡的意象。

    张翎是一个写意的高手,她写人物,只一句“月光碎了一地”,了然。

    藻溪被水浸润着的,水是它意象。张翎应该是极爱这片水的,她的好几本小说都提到藻溪。在她笔下,藻溪是历史沧桑的象征物。

    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张翎巧妙地把小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一生融入了大时代,爱恨情仇、生死离合、功过是非都被时间淡忘了。随着母亲的逝去,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母亲最终无法释怀,对故乡的眷恋。

    砍柴书院征文 | 张翎:余震过后是山水——三读《雁过藻溪》

    《雁过藻溪》对母亲黄信月而言,这是一曲凄婉忧伤的命运悲歌。少女黄信月在政治大漩涡里经受了丧失人性的折磨和屈辱。当她从藻溪边赤脚逃离时,是多么憎恶那个带给她伤痛的故乡。逃离火坑的她隐忍了一辈子,至死不敢暴露自己,从此不想也不敢回到故乡,然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和故乡一样,又是那么难以割舍。

    小说丝丝扣扣,步步为营,直到篇末真相大白。

    作者提笔温婉细腻,同时也苍凉冷峻。文末女儿的一句“请你别碰我!”如利刃一般戳进母亲的心。

    现在她只有女儿了。

    末雁搂着灵灵,急急地朝长途汽车站走去。

    “请你别碰我。”灵灵抖开了末雁的胳膊,冷冷地用英文说。

    藻溪,随手一拍都是景

    2.余震过后是山水。

    第二次讀它是在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之后,观影时得知影片改编自《余震》,作家张翎。

    我这才想起先前看的《雁过藻溪》是她的力作,原来她是我如此熟悉而钟爱的。

    据说导演冯小刚看中小说《余震》,是因为张翎的《余震》是心灵创作,地震大哀大痛让人无法释怀。

    影片《唐山大地震》我认真看了,小说《余震》也认真读过,两者差别还是挺大的。

    《余震》以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为背景,23秒一座城变成废墟,一个幸存女孩儿小灯(登)的童年阴影纠缠了她32年,终于在推开那扇窗的时候化解了。

    书中有两处我印象深刻。一处是小登小达俩姐弟相接的生命奇迹。民间经常有关于双胞胎的传说,啧啧称奇。

      小登是个女孩,小达是个男孩,两个是龙凤胎,都是七岁。小登只比小达大十五分钟,多少也算是个姐姐。小登一钻出娘胎,哭声就惊天动地的,震得一个屋子都颤颤地抖。一只小手抓住了接生婆的小拇指头,半天都掰不开——是个极为壮实的丫头。小达生下来,不哭,接生婆倒提在手里,狠狠拍打了半晌,才有了些咿咿呀呀的微弱声响,像是一只被人踩着了尾巴的田鼠。……一大一小,一红一青,怎么看都不像是双胞胎。养了两日,那红的越发地红了,那青的就越发地青了。到了一周,那青的竟气若游丝……怕是不行了。李元妮叹了口气,说你把那小的抱过去再见一见大的,也算是告个别了,到底是一路同来的。……谁知小登一见小达,呼地伸出一只手来,搭在了小达的肩上。小达吃了一惊,眼睛就啪地睁开了,气顿时喘得粗大起来,脸上竟有了红晕。李元妮的娘跺着小脚连连称奇,说小登把元气送过去给小达了——姐姐这是在救弟弟呢。

    我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那个场景带着光环,是生命最美的光彩,健康是世间最强的动能。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地震中姐弟俩同时被埋,一个在石板的这头,一个在那头,在只能救一个的情况下,妈妈选择了儿子。那是怎样的人性考验,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一个母亲做这样的选择太残忍。最后儿子活下来,断了一只手,活得生龙活虎。女儿最终也活了下来,但是她从此活在阴影里,无法摆脱,从此离开了家。

    小说《余震》就是从作家小灯长期失眠,自杀未遂送医救治开始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儿时小登的扮演者张子枫现已成长为新生代的四小花旦,她是我很喜欢的小演员。长大后的小灯扮演者张静初亦是,她们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小登。但我更喜欢书中张翎的塑造,那个脆弱纠结的小灯在最后看到母亲扯着嗓子喊“纪登”时,豁然开朗了。

    放下对母亲的恨,掀开阴影里的暗,剩下的全是爱和光辉。

    余震过后是山水

    电影最后衔接了汶川地震救助,如今看来震后重建的家园有山有水,活着的人心灵余震一直在,依旧需要坚强地活着,幸运地活下去。

    第三次再读《雁过藻溪》,就我自己而言也是物是人非。藻溪曾经有过太多美好的回忆,如今想来竟会隐隐作痛。如书中的母亲黄信月,末雁,还有女儿灵灵,藻溪是她们的隐痛,追忆,还是绿叶对根的情谊呢?

    #砍柴书院征文。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c/05c8be3416df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砍柴书院征文 | 张翎:余震过后是山水——三读《雁过藻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nw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