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赏析:《论语 阳货篇》第9小节

赏析:《论语 阳货篇》第9小节

作者: 文字的旅行 | 来源:发表于2019-12-06 12:01 被阅读0次

绿意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赢一杯无。小语团队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今天,由我接力领诵《论语 阳货篇》第九小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浩浩历史长河五千载,多少文人骚客的诗赋,宛如珍珠般在华夏的阳光下闪耀。侧耳倾听,伴着历史的车轮呼啸而来的,是经典回响的声音。各位家人们,又到了七点有约,让我们自由展示,尽情绽放。

《诗经》,中国诗歌的源头。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它太久远了,久远到如果没有注释,我们将寸步难行。其实,它只是民歌,是我们普通人的歌,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千百年来,它就如盛开在彼岸的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只是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我们遗落在另一个时代。

“兴”、“观”、“群”、“怨”这四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这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孔子的美学一方面十分注意审美对陶治个体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审美对协和人群的社会效果。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观群怨,这四点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不需要用上面那一套美学理论来套。孔子没有那么多的花花绕,他是在启蒙学生,当然不可能跟作隐喻诗一样的处处打洞。还其本来面目,本农家认为含义是:你们学习《诗经》一可以抒发情感(兴),二是可以了解社会(观),三是可以与人交流(群),四是可以表达诉求(怨)。其中,“兴”主要是一种正面肯定的情感,比如说对姑娘的爱恋、自然的热爱、圣人君子的歌颂等,主要是表达情绪:“怨”则是一种反面否定的情感,更側重诉求的内容,比如指责政:“观”所要了解的社会,这里主要是指《诗经》里反映的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现状:“群”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是用来交流的。

家人们,我们的诵读已成习惯。每晚七点,不论多忙,都守候在小小的屏幕前,用或铿锵,或舒缓,或清脆,或抒情,或赞美的声音,表达我们满心的热情。我们是一群幸福的小语人。我们在小语园地的百花丛里,定会芳香四溢。今天的诵读到此结束,祝大家周末愉快!

点评:

今天的领诵,更有味儿——经典的芬芳醉冬晨;更有范儿——大家的风范折服人;更有魂儿——《诗经》的灵魂入心间

每天都有一段热情洋溢的评语。每一次评语,都入情,入景,入心,真心佩服你的的才情!

乔姐姐,一打开视频,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解读精妙,端庄大气,融融笑意特别有感染力,美极了

乔姐姐欲见光彩照人啊![玫瑰][玫瑰][玫瑰][玫瑰]音乐字幕配起来,解读流畅诵起来!完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赏析:《论语 阳货篇》第9小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os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