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苇叶纺织的船,
载着糯米、红枣……
从战国,顺汨罗江,一路飘泊到现在。
我没有到过汩罗江边,也没有翻阅很多有关屈原的典籍,对于他的了解只有那《离骚》,还是不完整地看过。所以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无法像古人一样,为了让这位伟大诗人的躯体不被鱼虾啃食而敲罗打鼓,向江中投米投粮。那些写他爱国爱民的词藻,在考试作文中出现过,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文章有多空虚。
但我很憧憬端午节,这个节日对邻水而居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熟悉,尤其是我们这里还是“龙舟之乡”。
不过我对端午节的记忆与屈原倒没有什么关系,却和家人紧密相连。
小时候,每到了端午都显得特别热闹,家家户户都会把要包棕子的叶子拿到阳台上晒,接下来就是一阵忙碍,忙着炒馅,忙着包粽子,忙着煮粽子,从村头走到村尾,都是粽叶的香味。
小孩子最高兴,因为可以偷偷的“讨”点馅吃,还可以到邻居家串门,说一串乖巧讨喜的话,顺便带回一两个粽子。
还有盛大的龙舟比赛,大伙就在岸边喊呀闹呀,好不热闹。有时候还能吃上用猪肉、豆子、红萝卜、香菇、鱿鱼一起煮的“龙舟饭”,一口下去满满的咸香。
妈妈每年都会包粽子,而且包出的棕子总有一串小小的,里面没有放肥肉。那是她为我准备的,因为我不爱吃肥肉,至于小小的,是因为她怕我吃太多不小心撑着。她还会教我包,把糯米和馅散了一桌她也不恼,只是耐心的教。有时我包的煮的时候露出馅来,她也只是说多
试一下就会好。她肠胃不好,包出来的粽子十有八九最后的归宿都是别人的肚子。送亲戚,送朋友,家人吃,小山一样的粽子很快就能吃完。
今年的端午刚好和周末相连,弥补了工作以后常常不能参与包粽子的遗憾。上午的一大早,妈妈早早就把包粽子的糯米泡上,将猪肉和脱了皮的薇豆提前炒好,竹叶和芦苇杠子洗净……一切准备就绪终于迎来了今天的“重头戏”包粽子。我妈和嫂子是主力军,我打配合,我爸和我哥负责煤炉,刚上小学的小侄子和还在幼儿园得小侄女也没闲着,他们负责把包好的粽子5个、5个的串成一串,然后放到旁边的大盘子里,等待下锅。
家人唠嗑着,聊聊我们工作,聊聊老爸老妈退休旅游,在家长里短中,所有的材料完成了华丽转身,变成一大盘的粽子。
“38只!”小侄女一个个清点完数量,在饭桌旁欢快的叫了起来,像只小喜鹊。
接下来是漫长的熬煮和等待,一直到华灯初上,热气腾腾的粽子被捞出,趁热吃上一口,咸甜适中,软糯可口,是最最熟悉的味道。
不知道这样的端午是否有点“忘本”,但这种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日子,让人满足。
![](https://img.haomeiwen.com/i29683092/4e7830c0e780a44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