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从小对自我意识感受特别深,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但我一直不知道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
直到我大学读了社会工作专业,修读了有关社会心理学,家庭社会工作等课程,读了武志红老师的书《为何家会伤人》里面一篇:"有关爱的六个谎言",我才理解了更多。
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尽管社会上发生了很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但还是有许多人认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观点是成立的。
小时候,只要被父母打骂,我就会想我是不是不是亲生的,他们开玩笑说我是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我觉得特别失落。父母的行为真的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
很多孩子会经历被父母身体虐待或者精神虐待,只是他们不会说出来,因为别人说"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父母打你是因为爱你。"
武志红老师说"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假若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地残忍虐待甚至杀害其他人,那么可以基本判断,这个人曾被残忍虐待过。"
如果一个成年人身上的冷酷恶毒都展现出来了,那很大可能是ta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多数可以回溯到ta与父母的关系。
有个人,他从小就觉得父母不管他,天天跑出去玩,在邻居家吃饭,晚上不回家睡觉,他的父母都不会去找他。
青春期,他很早就谈恋爱了,最后恋爱失败,弄得自己伤痕累累。父母也没有关心过他。
他承担着家里大哥的责任,处处忍让弟弟妹妹,尽管从来没得到父母的爱,但他还在心里安慰自己,怎么都是亲生父母,可能他们只是不善于表达。
他自己也变得沉默,没有安全感,不敢得罪别人,处处忍让,更加没有底气和动力去争取工作中的高职位。
后来,他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亲生的。
他瞬间崩溃了,每天晚上都回顾过去的种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最可怕的不是父母打他骂他,而是父母从来没有关注过他。
父母什么都不给他,当初只是觉得因为他是老大,要让着弟弟妹妹。现在看来,只是因为他不是亲生的。
童年的时候,他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在家里形同虚设,没有存在感。
所以他长大后在外面结识了猪朋狗友,寻求安全感,早早谈恋爱,受到伤害后也不知道如何调适。
最后也形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成全别人。
他很彷徨,在他自己的小家庭里,也学不会与妻子融洽相处,偶尔脾气暴躁,自尊心很强。好在他珍惜,很想要安全感,很爱他的子女,给这个小家庭增添了一点温暖。
爱是相互的,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爱与归属(社交需求:亲情,友情,爱情)仅次于生理和安全需求,是第三层次的需求。这个需求在人的一生中也是特别重要的。
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的事情在他长大后很大可能会重现。如果发现一个人性格很暴躁,或者有心理创伤,反社会行为,不妨看回他的童年,去寻找答案和解决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