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最慎重的有三件事:斋戒、打仗,和生病。
第一件事情,是祭祀,孔子祭祀历来非常重视,斋戒严肃,人到场、心也到场。我们现在已经几乎没有祭祀了,或者不怎么重视了。
祭祀是什么?是祭祀神明祖先,儒家是不相信有神或者无神的,而是“如有神”,所以,他们祭祀的潜台词,其实也是我们头上是有可能有神明在看着我们的,祖先是有可能在看着我们的,所以我们做事,不管有没有人看到,都是需要有所顾忌和警觉的。
不要说没人看到或者我感觉没人知道,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什么都坏事都干得出来了,想着如果有神明看着、有祖先看着,那么我们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是戒慎恐惧的,都是不会逾越底线、红线,去做违背自己的基本底线的事情。比如放在别人家门口的快递,反正没人看到,你就去拿了?不管有没有人看到,不是你的东西,自然是不能拿的。
第二件事情,是打仗。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事关整个国家的生死,无论如何都不可儿戏。现在很多人爱国心泛滥,一上来就打打杀杀的,就是没有常识、没有脑子、没有敬畏心,一打仗,就牵动百姓的钱、百姓的性命、还有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金融、产业体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是你说打就打的。
第三件事情,就是自己的身体。
孔子平时就注意保养身体,平和性情,不饱食醉酒,不宴游无度,起居饮食都有规律。若不幸生病,时间是最好的医生,休息是最好的药,停下来加意调养,也不乱用药。
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完全掌控,完全自由使用,当我们是自己身体的主人的时候,我们就会自主地要去保护我们的身体,那么是受了一点小伤,也会非常心疼,因为是我们自己的身体。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不知不觉地会去做一些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本质来看,就是他们的人格还没有完全独立,他们似乎在潜意识当中还体验到,自己的身体一部分是爸爸妈妈的,我不能完全决定我要怎么使用我的身体,于是会下意识的糟蹋自己的身体(来报复父母、反抗父母的控制),反正又不完全是自己的身体。
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潜意识也体验到,我完全拥有自己的身体、并且可以完全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身体,那么他就会格外地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东西,再小的伤害都会很关注很心疼。
在儿童心理咨询中,会遇到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对于别人打他感受不到痛,可能是真的感受不到,也可能是逞能,但他们对于身体受到伤害不是很敏感,这就是人格还没有和爸爸妈妈分化的情况,他们潜意识还体会到的是,他们的身体一部分是爸爸妈妈的,所以对于伤害他们不需要自己去感知,并且自己去保护自己,而是要爸爸妈妈来帮他们感知并保护他们。
而我们看孔子,那么在意身体,甚至和祭祀和打仗相提并论,孔子能在那个时代算是非常长寿的老头了,可见他平时真的是在心理、身体上都非常注重保养。
这就是说,孔子在人格层面是完全分化和独立的状态,所以,能够自然地保护、保养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