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铁路建设回顾
牌口人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派出四百余名优秀儿女,参加国家大三线建设,作出了奉献。其时间之长,人数之多是牌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应书于志,留于史的。
铁路建设是大三线建设中的一项。何谓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他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背景是中苏交恶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当时中国的工业在东南沿海和东三省,一开战便可能被集中摧毁。对此紧迫形势,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从1964年起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地区开展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20世纪60年代,中央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是边疆和沿海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三线是指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马鞘岭以东和山西省的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贵州,青海,和陕西的全部,宁夏和豫西,鄂西,冀西,湘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三线又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是指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即国家战略后方的基地建设。
小三线是指各省,市,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的以迫击炮,火箭筒,步机枪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武器配套的工业。象益阳资资江机器厂,是湖南著名三线兵工厂,即9656厂。最先搬至安化马路口镇,1982年搬至益阳赫山区,现为湖南兵器资江机器有限公司,即属一例。
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湖南境内的枝柳,湘黔铁路,即属大三线建设。牌口四百余男女有幸参予了其中的湘黔铁路会战,值得追忆和颂扬。
湘黔铁路起于湖南株洲,跨过湘,资,沅水,跨过雪峰山脉,在怀化三过舞水,终至贵州贵阳,全长902公里,在湘境内蜿蜒550.7公里。全线隧道297座,桥梁309座,桥隧占路长的19%。东起株洲,经湘潭、娄底、新化、烟溪、涟源、安化、溆浦、怀化、新晃、玉屏、镇远、翁塘、凯里、半边街等站,到达终点贵阳。它是湖南铁路建设史上耗时最长,任务最为艰巨,投入人力最多的一项重大工程,对联通我国东西交通,开发湘西乃至我国大西南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35年,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就决定在株洲至贵州间修筑湘黔铁路,1937年开工,随即抗战爆发,建建停停,至1945年株洲至湘潭不足20公里的铁路才通车。1961年株洲至十娄底金竹山段194,8公里通车,再至1972年全线通车,可说历时37年。第三次通车,从发出动员令至全线通车,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毛主席对三线建设十分关注和重视,发出了有关三线建设十七条:“三线建设不好,我一天也睡不好觉”,“你们不搞,我要骑着驴子去那里”,“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干部战士人人要背,领导随时检查抽背,工地土懒叭喊,广播不停的播,极大地鼓舞了所有参战人员。
湘黔、枝柳两路近百万建设大军,按军队建制,共编200个团。其中湘黔铁路建设的人数超60万。响应号令,从四面八方奔赴各自战场。
其时益阳县指,代号为9213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刘东辉,政委:呂中义。下辖六个团,即每区一个团。
一团,欧江岔区人员组成。
二团,泥家潭区人员组成。
三团,长春区人员组成。
四团,兰溪区人员组成。
五团,沧水铺区人员组成。
六团,沙头区人员组成。
一团,团长:陈春生,政委,曹焕章。
一团下设两个营:
一营:牌口公社,上湖公社,欧江岔公社三个公社人员组成。
营长:倪孟生,教导员:欧秀成。
二营:泉交河公社、泞湖公社、毕架山公社、张家圹公社四个公社闪员组成。
牌口公社参战人员分设二个连。即一团一营一连和二连。
一连由八个大队人员组成。即:
前进,三联,金明,新新,东风,新河,注湖,飞跃。
连长:袁春华,指导员:陈绍南。
二连由九个大队人员组成。即:
和平,光辉,民主,红旗,红光,牌口,立兴,新樟,西湖。
连长:程绍连,指导员:李长春。
两连均有一女子班。一连女子班班长:刘纯。二连女子班班长:周来中。
牌口公社两个连队440号人马于1970年9月18日起程。
第一天,集合经由湘阴新告口,西河埧,西林,到八字哨座船至益阳。
第二天,由益阳,经桃江城关至马迹圹。
第三天,由马迹圹经安化羊角,至杨林。
第四天,杨林到东坪,转乘小火车到柘溪大埧,在大垻转乘船经柘溪水库至烟溪。
第五天,烟溪经溆浦县低庄,最后到达目的地一一溆浦县桥江公社花桥大队。
一路风歺露宿,尘土飞杨,排队前行,惶恐掉队。出发号召每人带十斤干菜,加上衣服被盖工具一肩挑。女同志体弱,还得男同志分担。几百号人,一路蹈蹈,互相关爱,有说有笑,没人掉队,没人叫苦。教导员欧秀成,年近五十,脚蹬草鞋,一路领头而行。什么精神?为党为国为民;时代之缩影。
牌口两个连队到达驻地后,分别安扎在花桥和沈家桥当地百姓家。打地铺,睡阁楼,再不就住芦席间隔的工棚。
安顿不久,又从两连队各抽20人,共40人,由程绍连带队开往低庄采石场采石,制道渣,片石,制夯硪等。在此期间,象陈佩泉,陈兵连,陈厚德,李和平,陈泽奎等就初步学得了石工手艺。
70年9月至71年4月,两连队主要担负花桥和沈家桥大填方的建设。填方用料主要是紫色砂页岩,必先爆破,再行挑填。一部分胆大心细稳重的人打眼放砲,大部分人挑土填方,一部分人夯实平整。填方高程三十多米,从底层挑上去,人挤人,不可停步歇息,十分费力。为了鼓劲,争上游,就用土懒叭广播毛主席指示,好人好事。
生活是十分艰苦,天冒亮就起床,点灯吃早饭,一钵饭搭配一个红薯馒头。头半年很少肉食入口。
会战期间,政治工作紧密配合。每个班在住处要张贴三栏。即学习心得栏,好人好事栏,大批判栏。以班为单位,晚上坐在床学毛泽东著作等。学习人民解放军,早起被子要叠成豆腐块。生活艰苦,任务艰巨,一切被激情燃烧,大家都是鼓足干劲,咬紧牙关,争先恐后,唱着《智取威虎山》选段,铿锵之声响彻山谷。紫色砂页岩,质量远比普通粘土,一个连队人平日上填土四立方多,几十米的高程啊!如是现今,走空身都会怨难啊!
填方夯实是一道极不可缺而扎实的工序。一是人工打硪,分二种:一种是石制四方片硪,四方开孔系绳,四人握绳抛夯。第二种是石制蹾硪,高约70至80公分,上小下大成四方锥体,上部四方开槽,嵌系四根竹杠,用八人,齐唱夯歌,统一步调,抛高蹾下。三是少量一人操作的机蹾硪。总之要做到三硪六遍,然后履带式拖拉机碾压平整,最后钻孔灌水检查。
为了提高夯实效率和质量,省指领导带领祁阳县打娥队到各处演示打法,唱法。有慢中快三种。记得有种是:
咿哆呀哆喴哆喴,
呀嗬嗨嗬嗨!
呀哆咿哆呀嗬嗨,嗨!
同志咧们来呀,嗨呀嗬呀!
打是打飞硪咧,嗨呀嗬,嗨呀!……
时间长,带唱的要随时随地编词,时间长,要接得来,不容易。牌口大队的邓德辉会领唱,都说他是小时候跟其伯父邓凤吾学打土地练出的底子。
打礅硪的,男的多些。几只硪在一块,要步伐好,唱的齐,比抛的高,速度快。路边红旗飘飘,夯歌阵阵,人声鼎沸,好一派劳动场景,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员撤离工地回驻地中晚歺后,是放炮炸石抛土的最佳时段。先四周放好哨,有的还要及时通知附近可能伤及的住户。根据爆点数,确定点火员,点火位置,点火数,随着一声哨令,点火员迅速撒离至安全区。这时可说是万砲齐轰,震天动地,走石飞砂,漫天尘烟。一点不假,这就是改天换地的战场。在规定的时间内,点火放炮的还要冒一定风险去排除哑炮,以免后患。能赞颂他们的是: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
溆浦县西部处雪峰山与武陵山脉间,沅水流经,民风淳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三闾大夫屈原曾在此生活九年。写出了《离骚》,《九歌》,《桔颂》等楚辞名篇。设若屈子再现,闻此气壮山河之情景,一定会写出新的《九歌》,《桔颂》的。
至1971年5月,花桥和沈家桥填方基本完成后,牌口公社两个连队撤回了60%的人员回后方。留下180余人合并成一个连队。
连长,任国兵
指导员,袁春华
付指导员,汪永年
随着工场的变动,驻地转到了一个叫岩头四队的地方。此期主要担负路基补整,护坡,函管封土,被炸山坡整理护坡,历时至年底。
1972年元月,即农历新年到来之前,随着施工任务的减少,又有近60%的人员撤回。团部也随之撤消。整个原一团(欧江岔区)整合为二个连队。
一连:牌口、上湖、欧江岔三公社人员。
连长:汤朝凤
指导员:卢国基
二连,泉交河,毕架山,泞湖,张家塘四公社人员组成。
1972年元月至10月,此期的主要施工任务是:低庄车站倒车场的开辟平整,道碴铺整,配合铁四局铺轨,紧固定位。
低庄车站是一个较大的编组站,有十四股道,火车头有些须在此调头,因此需要一个大型调车场。它呈三角形,又名三角道。
当时桃江县一连队紧挨一连,即牌口连施工,大致在7月份的一天,爆破施工过程中出了一恶性事故。在排除哑炮过程中两人被炸身亡。他们是上湖公社湘莲大队的杨新年,欧江岔公社虎形大队的彭志高。年龄均不足20岁,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至今想来仍令人悲叹,惋惜。当时牌口红光大队的汤德宏,西湖大队的刘进田一同排哑炮,虽离爆点近,由于处在飞石的死角内,迅速躲入板车下,虽受伤而免于难,幸哉,幸哉。
杨、彭牺牲后,装殓入棺后运囬老家安葬。一副棺木,一杯黄土,五十多年来,其父母未曾享受半点抚恤优待,令人唏嘘感慨。
排哑炮造成伤亡事故,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当时和现今仍健在的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本位主义害死人。与桃江连队紧挨施工,都想把土掀到对方工场,把导火索拉长,燃烧时间则长,最后起爆,哪怕你的土掀过来了,后响的又会掀过去。在此过程中还会出现先爆抛的土石将尚在燃烧的导火索紧压,使之燃烧变慢,最后在认定为哑炮给予排除时却引爆了,这肯怕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写于此,无补当时,可否当鉴?
在铁路会战中,除了参战人员的极大付出,后方即家乡人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益阳县剧团多次赴工地慰问演出。当时牌口公社组织各大队收集脱穿的胶鞋底,交由皮革手艺人员加工,做了几百双胶底草鞋,后派飞跃大队汪国兵同志用小型拖拉机送到了工地。路途遥远,路况不好,一路颠簸极为不易,家乡人民的关爱支持可见一斑。
1972年8至10月,是参加铁路会战的最后阶段,连队主要配合铁四局铺轨。铁轨连同枕木整段由铺轨机放入道渣上,联接好巳铺的,铺轨机继续向前延伸铺轨。对于已铺的,枕木间要填充道碴,紧固,铁轨按设计要求定位。由于配合好,参与人员思想品质优良,据传当时铁四局要整体接收我连转正,由于种种原因未果。
近三十人一组,间隔一根枕木并站两人,用羊角锤将道碴夯实,特别是枕木下的道碴首先要夯实。听着哨声:“小腰翻身,大腰翻身”,变位挥锤,整齐划一,享受一种劳作的快乐。
1972年IO月底前,金竹山至低庄段开通,益阳县指所属会战人员开始陆续转回家乡。欧江岔区两个连队,从低庄上火车至长沙,再转船至湘阴铁角嘴,结束了两年的艰苦会战,胜利地回到了家乡。
湘黔铁路大会战,是一场在共产党领导下,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伟大实践,是一曲改天换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不朽颂歌。每一个曾经参战的人员,是这首颂歌中跳动着的音符,将永远迴响在祖国的天空。
后记:
1972年10月牌口50多名修建湘黔铁路回家的同志中,有15位同志又重别家园,投入到了益阳大桥的修建。他们是:
三联大队,刘国祥
前进大队:付福祥,陈铁兵
金明大队:刘亮国,陈再良
东风大队:汪贵福
飞跃大队:王胜贵
和平大队:杨德华
牌口大队:胡谷山,邓德辉
立兴大队:卢应普
新樟大队:陈佩泉
西湖大队:汪志昂
红旗大队:易德祥
民主大队:易胜兵
1972年11月至1974年10月,历时2年。
胡谷山
2023年8月8日
以下是我帮他的修改稿:
湘黔铁路会战纪事
——牌口公社参与湘黔铁路建设回眸
胡谷山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祖国处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时期。当时国家决策的三线建设,便是最为重大的工程。其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是历史上罕见的。笔者作为参与者,与牌口乡440多名建设者一起,参与了湘黔铁路会战。
何谓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当时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加强战备,逐步将我国工业布局实施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转移和战略大调整,建设重点转向西南、西北。这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大转移,其背景是中苏交恶及美蒋在中国东南沿海叫嚣反攻。
当时,中国的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东三省,一开战便可能被集中摧毁。面对如此的紧迫形势,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从1964年起,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地区开展工业、交通和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20世纪60年代,中央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是指边疆和沿海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线和三线地区的省市区。三线:是指京广线以西,甘肃省马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青海、陕西、宁夏和豫西、鄂西、冀西、湘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三线又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是指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体部分。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即国家战略后方的基地建设。小三线:是指各省、市、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的以迫击炮、火箭筒、步机枪等轻武器生产为主,包括武器配套的工业。如益阳资江机器厂,是湖南著名三线兵工厂,即9656厂。厂址位于安化县马路镇,1982年搬迁至益阳市赫山区羊舞岭乡,现为湖南资江机器有限公司。
经过湖南境内的枝柳线、湘黔线,即属大三线。牌口440余名男女建设者有幸参与了其中的湘黔线会战。
湘黔铁路始于湖南株洲,跨过湘、资、沅三水,穿越雪峰山脉,在怀化三过舞水,终至贵州贵阳,全长902公里,在湘境内蜿蜒550.7公里。全线隧道297座,桥梁309座,桥梁隧道占比达19%。具体来说,湘黔线东起株洲、湘潭、娄底涟源、新化、益阳安化、怀化溆浦、新晃、贵州玉屏、镇远、施秉(翁塘)、凯里、终于贵阳。它是湖南铁路建设史上耗时最长,投入人力最多的一项重大工程,对连通我国东西交通,开发湘西乃至我国大西南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35年,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就决定在株洲至贵州间修筑湘黔铁路。1937年动工,随即抗战爆发,建设停停打打,至1945年,才修通株洲至湘潭不足20公里。1961年,株洲至娄底金竹山段194.8公里修好通车,直到1972年全线通车。此间历经37年。而第三次通车,从发出动员令至全线通车,仅耗时两年多。
毛主席对三线建设十分关注和重视,并发出了有关三线建设十七条的总号令:“三线建设不好,我一天也睡不好觉”,“你们不搞,我要骑着驴子去那里”,“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毛主席的这些指示和号令,干部战士人人要背诵,领导随时抽查背诵情况,工地上喇叭天天喊,广播电台不停的播,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参战人员的斗志。
湘黔、枝柳两路近百万建设大军,按军队建制,共编为200个团。其中湘黔铁路建设人数超60万。其时益阳县指,代号为9213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刘东辉,政委:呂中义。下辖六个团,即每区一个团。其中:一团,欧江岔区人员组成。二团,泥家潭区人员组成。三团,长春区人员组成。四团,兰溪区人员组成。五团,沧水铺区人员组成。六团,沙头区人员组成。
牌口公社属一团(欧江岔区),团长:陈春生,政委,曹焕章。一团下设两个营:一营:牌口、上湖、欧江岔三个公社人员组成。营长:倪孟生,教导员:欧秀成。二营:泉交河、泞湖、笔架山、张家塘四个公社人员组成。
牌口公社参战人员分设二个连。即一团一营一连和二连。
一连由八个大队人员组成。即:前进、三联、金明、星星、东风、新河、注湖、飞跃。连长:袁春华,指导员:陈绍南。二连由九个大队人员组成。即:和平、光辉、民主、红旗、红光、牌口、利兴、新樟、西湖。连长:程绍连,指导员:李长春。两连均有一女子班。一连女子班班长:刘纯。二连女子班班长:周来中。
牌口公社两个连共440人,是1970年9月18日起程的。
第一天,人员集合后,经由湘阴新告口、西河埧、西林港,步行到八字哨,然后乘船至益阳。
第二天,由益阳,经桃江城关至马迹圹。
第三天,由马迹圹经安化羊角塘,至杨林。
第四天,杨林到东坪,转乘小火车到柘溪大埧,在大垻乘船,经柘溪水库至烟溪。
第五天,烟溪出发,经溆浦县低庄公社,最后到达目的地:溆浦县桥江公社花桥大队。
大家一路风歺露宿,依序排队前行,惟恐掉队。出发前,要求每人带十斤干菜,加上衣服被盖和工具一肩挑。女同志体弱,还得男同志分担。四百多号人,一路上互相关爱,边走边笑,从没看到有人叫苦。教导员欧秀成,年近五旬,脚蹬草鞋,一路领头前行。
到达驻地后,两个连队人员分别驻扎在花桥和沈家桥老百姓家中。打地铺,睡阁楼,住不下的就住芦席间隔的工棚。
安顿后不久,又从两连队各抽20人,共40人,由程绍连带队,开往低庄采石场采石,制道渣,片石,夯硪等。在此期间,陈佩泉、陈兵连、陈厚德、李和平、陈泽奎等人,还初步学会了石匠手艺。
1970年9月至1971年4月,两个连队主要担负花桥和沈家桥区间铁路基础填方任务。填方用料主要是紫色砂页岩石,必先爆破,再行挑填。一部分胆大心细稳重的人,打眼放砲,大部分人挑土填方,还一部分人夯实平整。填方高程三十多米,从底层挑上去,人挤人,不可停步歇息,十分费力。挑担的几乎人人备有一个坎肩,垫放在两肩上,以免扁担把衣服磨破。为了鼓劲,争上游,就用土喇叭广播毛主席指示和好人好事。
会战生活十分艰苦。天没亮就起床,点灯吃早饭。一钵饭搭配一个红薯馒头。起初半年很少有肉食入口。
会战期间,政治工作紧密配合。每个班在住处必须张贴三栏。即学习心得栏,好人好事栏,大批判栏。以班为单位,晚上收工后,大家一起坐在床头学毛主席著作。早上起床后,要按照人民解放军的作法,被子要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生活艰苦,任务艰巨,一切被激情燃烧,大家都是鼓足干劲,咬紧牙关,争先恐后,有时候还唱着《智取威虎山》选段,铿锵之声响彻山谷。每天出勤率九成以上,极少“打虾子”(当时把装头痛、肚子痛而歇息不上工的叫“打虾子”)。紫色砂页岩,质量远比普通粘土硬重,一个人一天只能挑土4个立方。
填土后夯实土方,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序。夯实打硪有二种方式:一种是石制四方片硪。四方开孔系绳,四人握绳抛夯。另一种是石制蹾硪,高约70至80公分,上小下大成四方锥体,上部四方开槽,嵌系四根竹杠,用八人,齐唱夯歌,统一步调,抛高蹾下。另有少数一人操作的机蹾硪。夯实要做到三硪六遍,然后履带式拖拉机碾压平整,最后钻孔灌水,检查打硪质量。
起初,为了教会大家打硪,提高夯实质量和效率,省指领导带领祁阳县打硪队到各处演示打法。其中打硪调唱法有慢中快三种。记得有一种是这样唱的:
咿哆呀哆喴哆喴,呀嗬嗨嗬嗨!
呀哆咿哆呀嗬嗨,嗨!
同志咧们来呀,嗬啦哟咧,嗬咧!
打是打飞硪咧,嗨呀嗬,嗨呀!……
打硪时间长,带唱人要随时随地依情景编新词。牌口大队邓德辉是行家,据说是小时候跟其伯父邓凤吾学习打土地练出的本领。
打礅硪的数男人居多。数组打硪人在一起干,既要步伐一致,又要打硪调唱得齐,更比夯硪抛得高,速度快,质量好。路边红旗飘飘,夯歌阵阵,好一派劳动场景,更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人员撤离工地回驻地中晚歺时,是放炮炸石抛土的最佳时段。爆破前,四周放好哨,及时通知附近可能影响的住户。根据爆破点数量,确定点火员,点火位置,随着一声哨令,点火员点火后迅速撒离。这时可以说是万炮齐响,飞走石砂,漫天尘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炮未响,还要冒险排除哑炮。
1971年5月,花桥和沈家桥填方任务基本完成,牌口公社两个连队撤回60%的人员,所留下180余人,合并成一个连队。连长:任国兵;指导员,袁春华;副指导员,汪永年。
随着工作任务的进展,工场有所变动,人员驻地转移到了一个叫岩头四队的地方。此时主要担负路基补整,护坡,函管封土,被炸山坡整理护坡,历时至年底。
1972年元月,即农历新年到来之际,随着施工任务的减少,又有近60%的人员撤回,团部也随之撤销,整个原一团(欧江岔区)整合为二个连队。一连:牌口、上湖、欧江岔三个公社人员。连长:汤朝凤;指导员:卢国基。二连,泉交河,笔架山,泞湖,张家塘四个公社人员组成。
1972年元月至10月,此期的主要施工任务是:低庄车站倒车场建设,包括地基平整,道碴铺设,并配合铁四局铺轨。
低庄车站是一个较大的编组站,有十四股道,部分火车头在此调头,因此需要一个大型调车场。
采石放炮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大约是1971年7月的一天,爆破过程中出了一起重大事故。在排除哑炮时,有两人被炸身亡。他们是上湖公社湘莲大队杨新年,欧江岔公社虎形大队彭志高,年龄均不足20岁,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至今想来仍令人悲叹,惋惜。值得庆幸的是,牌口公社红光大队汤德宏,西湖大队刘进田一同排哑炮,他们虽然离爆点近,但处在飞石死角内,且两人迅速躲入板车之下,虽受伤但幸免于难。
杨、彭牺牲后,装殓入棺,运回老家安葬。
排除哑炮,造成伤亡事故,教训十分深刻。
湘黔铁路会战中,除了参战人员的极大付出,后方家乡人民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益阳县花鼓剧团多次赴工地慰问演出。牌口公社组织各大队收集胶鞋底,交由皮革手艺人员加工,做了几百双胶底草鞋,后派飞跃大队汪国兵同志用小型拖拉机送到工地。路途遥远,路况不好,一路颠簸,极为不易。
1972年8月至10月,是铁路会战的最后阶段。我们主要配合铁四局铺轨。铁轨连同枕木由铺轨机铺入道渣上,然后联接好,铺轨机继续向前延伸铺轨。铺好的枕木间要填充道碴、紧固、定位。由于相互配合工作做得好,参与铺轨人员受到铁四局的高度评价。
1972年IO月底,金竹山至低庄段开通,湘黔铁路会战胜利结束。益阳县指所属会战人员陆续撤回家乡。欧江岔区两个连队,从低庄上火车至长沙,再转乘船至湘阴铁角嘴回牌口,结束了两年的艰苦会战。
岁月荏苒。当年参与铁路会战的人们,大多年逾古稀,垂垂老矣。火车也由原来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换成了如今的高速列车。时代在变,而不变的是那向前延伸的铁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
湘黔铁路大会战,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伟大实践,是一曲改天换地的不朽颂歌。每一个曾经参战的人,是这首颂歌中跳动的音符,将永远铭记在铁路建设的史册中。
2023年8月8日
然而,这个70多岁的老人却对我说:
高山先生:你费了许多心思,感谢!你我的角度不同,知情不同,因此,你有些改写的,我不能照搬。第一小段,我简约的介绍了应书于志,留于史的背景,即本文的出发点,成因。你那第5页:晚上收工后,大家一起…。原文;以班为单位,晚上坐在床上…无需写收工和大家一起了。‘第5页,原:头半年很少肉食入口,改:起初半年,没必要,按文义,还有一个后来半年,生歧义。第6页,因你无实践,:夯实打硪,有二种…:,不止,还有一人操作的机硪。放炮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都必须去排检。不是:如果炮未响。不查谁知未响?
家谱也不仅仅只录人口的姓别,出生年月,还有什幺家规家训,贤达显要,诗文…为什么造成事故,其成因…分析几句留于史志,无补当时,可否当鉴。我认为不应删掉。
那句:向着中华民族…奋进。流行话,套话,也不切当时。:也承载着不老的希望。参战的人老了,对于他们,希望还在,只有希望是不老的。
关于后记的事:
1,这15人全是三线回来,迅速转入益阳大桥建设,不能说无关联。2,如有另外的文字记叙,已交待无需这后记。
眼睛,记性都不好,发来的,须印出来,才能比较和取舍。
总之感谢你的关注,用心。特别是我,一个边缘化了的,没有余钱剩米的,快要痴呆了的老头。
看到这些话,我感觉自己是在帮倒忙。只好说了一句:文稿以你自己的定稿为准,我的只做参考。
人老了,个性就变得不可理喻了。悲哀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