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你走到哪,最牵挂的都是自己的母亲。同样的,即尝过了酸甜苦辣,使吃过了再怎么难以忘怀的美食,最挂念的也是母亲的那一手家常菜。
那一桌家常饭总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包含着浓浓的爱,涵盖了无数的故事,每一口都能尝出不一样的味道。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母,一个人生活在平穷的老家,孤苦无依的。这天想到了女儿的高中时期为她做饭的情景。母女两人相依为命,可是仅仅是一顿便饭,也是温馨的,女儿那副满意的笑脸,她永远都不能忘怀。她突发奇想,要是能再为女儿做顿饭该多好呀。
就这样,老人孤身一人开始前往女儿的城市。路过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她的钱花完了。可是这里离女儿的城市还有好远呢!我要怎么办?回去老家吗?还是去找女儿?就这样的思索着,最终还是想去见见女儿,为她做顿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找到了女儿。此时的她穿的破破烂烂的,手上还拿着那根已经磨损的不成样子的木棍,弯曲的背上还剩下没有卖完的塑料瓶呢。
女儿打开门的一瞬间,抱住她瘦弱的母亲,眼泪不住地流。为了不让女儿担心,她抗下了所有的苦。见到女儿,为她做了一顿饭,又一个人默默的离开了。
即使相隔再远,阻挡不了那一颗炙热的爱。为了一顿饭能跋涉那么远的,除了母亲还有谁能做到呢?当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也会对那一口家常饭念念不忘,更加怀念以前。
“老板,来碗酸菜面。”一位大叔这样对店员说着。
“面来了,您请。”服务员说。
“好,拿去热热吧!”
“来了”
“再热热。”
就这样来来回回了好几趟,服务员受不了了。
“这位顾客,您到底吃不吃,不吃我就不伺候了。”
“哎呀,我说兄弟,您别生气,我就是想再尝尝我妈做的饭。那时候,我家穷,我总是在上班,我妈做好了饭,就等我。见我不回来,就一次次的热着饭,最后我回来了,她睡着了,我吃着她给我热的饭,我哭了。现在是大年初一,不能回家陪她过个年就想再尝尝那热了好几遍的饭。”
“好,哥,既然这样,你想热多少遍都行,我都给你热着。”服务员被感动了。
这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而改编的小品,看过这个小品的人,眼睛都湿润了。
可见,在每一个母亲眼里,并不是外面的饭菜种类太少,也不是配料不齐的问题,只是那饭菜并不是出自她之手,味道也不是出自她之想、她之思。
我还记得上高中时总是嫌弃母亲做的饭花样太少,做饭也不讲究。终于得偿所愿可以不再忍受母亲做的饭。那年我住校了,吃喝都在学校食堂或周边的饭厅就解决了。开始的时候,每天都觉得好吃的食物已经使我眼花缭乱了,不知道挑什么好了。时间长了以后发现每一家的食物味道都相差不多,越发的想念家里的味道和母亲的家常菜的味道。这样吃饭节省时间又方便。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东西。
一样的都是吃饭,没有了日常的碎碎念,没有一些日常生活的小经验的分享,更没有嘘寒问暖的小叮咛。相反,不管是在学校食堂阿姨的眼里还是在饭厅的老板眼里,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当你去光顾她的生意是,她会呵呵地欢迎你,你的一些关于吃饭时的小需求,她们都会笑嘻嘻地回应你,提供给你,有时你会有一种自己是他们最好的朋友的错觉。但是当你转身过去后,她似乎马上又不认识你了,那种陌生感马上涌上心头。
突然间明白了,原来少了这么多的东西。当你吃饭时,没有人说饭还没好,你找点东西垫吧着点,不然就再等等。当你离家的时候,他总会说,迟不迟,带着伞,一会儿可能会下雨,冷不冷,衣服穿得够不够……
只有当离开了之后,才发现一直是有一种温情一直陪伴着你。一天,一月,一年,一生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真真地关心你的人,对你的冷暖,对你的饭食还总是惦记着的,只有那样一个人,她会让你的心里一直暖暖的,原来这就是一直缺少的东西啊。
不管是在哪儿,可能总期盼的就是那个热热闹闹的民国年。游子归乡,工人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妈妈从中午就开始张罗了,一会儿洗菜,一会儿烧火,一会儿倒腾一下锅碗瓢盆,一会又要去生火,就这样地忙活好几个钟头。到了下午,放鞭炮,开饭,是她最开心的时候。一家人都围在桌边,妈妈是最忙的也是最开心的。我们家的孩子从小不挑食,不浪费粮食,妈妈看着我们把她一点点地吃干净,笑得合不拢嘴。
我曾经听过《小娘惹》里这样一句话,厨房就是一个娘惹的一生,她们将一手厨艺贡献给厨房,贡献给她们所守护的人。相比之下,母亲是比娘惹更厉害的人物,不仅在厨房是个厨师,在外人看来,她是个母亲,在工作上她是个工作者,在丈夫面前她得是个合格的妻子。即使有这样的种种事情压着她,但是她从来不变初心,她是个被爱包围的人。她将种种不如意尽放心头,带给每个人的是她用爱炮制的家常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