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 成长永远在路上——李玫瑾老师佳作共赏

8 成长永远在路上——李玫瑾老师佳作共赏

作者: 倾心阅斋 | 来源:发表于2022-01-21 23:46 被阅读0次

        今天拜读了李玫瑾教授《幽默的人性》的第七章节“心理也会感冒”从中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她提出的家庭教育的六个理念,让我的心灵大受震撼。

      李教授说道:“犯罪预防要从未成年人做起,而对未成年人的工作哲学,从家长们做起。”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的确,绝大多数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教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可见,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讨论,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许多经验可以给我们知识,但在家庭教育中,等父母有经验时,孩子已经长大,教育的机会已经错过,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其中,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

      第一、人的心里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

      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岁—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庭教育最佳的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1至6岁又最为关键。

      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期所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时期,人在幼年时期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汽车更容易让他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如果做父母的能够理解这些道理,就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其弱小和被动决定其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客观的讲,抚养人对被抚养人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

    一些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父母应该在孩子3—5岁时就找机会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展示:“如果你做的对,我就不爱你。”当然,这需要相关的知识与操作的技巧。

        第三,家庭抚养不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教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何况,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教化?

      所以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即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

      第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有的家长偏重于孩子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偏差,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纵观人类史,绝大多数被人类敬佩和记住的成功者,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是,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第五,对子女的爱护,其前提是尊重家长,要知道,儿童和生命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有权代替孩子做决定,有权决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头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心中。没有把孩子当成真正独立的人,缺少对孩子们的尊重,更缺乏对孩子的换位思考。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却并不快乐。

      许多孩子虽然获得高学历,却以自杀了结一切,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的善待他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呢?

      即使我们成年人给予他们生命,给予他们成长中所需的物资。“被给予者”仍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仍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的商量、理解和沟通。

        第六,改变孩子的行为,需先改变大人的行为。李教授说,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对家长进行教育,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过程,大人如何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发现问题,并主动发现问题调整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正如众多专家所说:“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每个父母都应该深刻的自我反思,只有父母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的言行举止,才有可能改变孩子们的不当行为。这句话希望与天下所有父母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 成长永远在路上——李玫瑾老师佳作共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ay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