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聊三国105《藤甲兵》
原创/似此星辰同昨日
《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第一次亲自领兵作战,就是平定南中的叛乱。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三国演义》里面,添加了很多虚构、夸张的手法。比如,火烧藤甲兵
实际上我们在史料中,无论是《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记载。
真正出现藤甲记载的是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朝的人,这是把明朝的武器装备代入汉朝,是为了塑造诸葛亮用兵如神的智慧。
以下是一些资料。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器械四》中记载:“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
而在《武备志》的这个记载中不但没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强调“利于水火”,也就是说藤甲其实并不怎么怕火。
现在在台湾兰屿的耶美人还有制作藤甲习俗,他们的藤甲往往表面还要蒙上一层鱼皮,更加防水,也更加耐火。
所以,古人只是局限性大一些,并不是没有智慧。甲胄作为军事上的管制物资,普通人是不可能拥有的。尤其是制作工艺,更是属于保密级别的东西,即使是藤甲也是如此。
这些利弊,制作的工匠不可能不会考虑到。藤甲怕火这种说法,只是小说中的设定,毕竟再怎么怕火,表面蒙上一层耐火的材料就能解决,相信古人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事实上没有任何盔甲,可以真正抵御火烧。铁甲也好,藤甲也好,面对大火,也许材料可以耐火,但是人可抵挡不住大火的高温。
更不用说最大的杀伤,是燃烧产生的烟雾,火灾中绝大部分人并非被烧死,而是被浓烟呛死的。
所以遇到使用大规模火攻,盔甲本身对于火烧的防御力都不高。
如果说藤甲的实用性,在现代来说,有一些简化版的,比如护腿。这是山区里,农民进山常用的一种防护用具,主要是为了防蛇。现在还有没有人使用,就不知道了,毕竟和同学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过了。
藤甲最实用的不是甲胄,而是藤牌,藤牌到底有多重。戚继光《练兵实纪》记载的藤牌,直径二尺五寸,重五斤,明代嘉靖牙尺长32厘米,二尺五寸也就是80cm,明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克,5斤约为3KG,所以实际上藤牌的重量,也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藤编的物品一样轻。
用藤条做成藤甲的话,重量也不算轻。何况是藤编铠甲相对比较厚,哪怕解决了各个关节连接的问题,穿上也不怎么灵活。
作为士兵的防护用具,盾牌的性价比与甲胄相比,盾牌的性价比更高一些。材料不足的情况下,用藤编工艺做一整块的东西,替代性更强一些。
用藤作为盾牌更合适,要比传统的皮盾制作成本更低,又比木盾重量更轻,弹性好更不易坏。这也是明代军队广泛装备藤牌,少量装备藤甲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一些有疑问的地方,尽可能的多思考,多查阅资料。不能说深入研究,至少能够分清楚书中写的东西,是表达历史,还是刻画某一人事物的艺术形象。
璀璨的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组成的,总有你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事物。
喜欢就多读一些,不喜欢的就翻过。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解读,只要对自己有收获就好。当然,别人从你的文章里面学到一些知识,也是不错的。
2024年05月
——星辰相伴,自由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