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

作者: 冰雪情缘long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00:10 被阅读6次

https://blog.csdn.net/qw85525006/article/details/89346521

@[TOC]

1. 概述

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查德-塞勒,丹尼尔·卡尼曼... ...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是理性的,不会被干扰.

其实不然,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就是如此,都是人的非理性在干扰着市场.

商家的各种心理套路,进入购物网页或者APP,各种口令,红包,礼券满天飞,还有系统根据个人推荐的凑单,团购优惠,还有一年中各式各样的购物节等等。

人面对收益与风险,损失都会有不同的策略.

在面对决策时,大多数人不会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实价值,而是用比较容易的评价的线索来判断。

从众心理,影响力6大原则(承诺一致,权威,稀缺,喜好,互惠,社会认同),

都是一些研究人的心理的相关的书籍,也可以看看.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行为经济学的学习笔记.

2. 三大基石

前景理论,锚定效应,心理账户,构成了行为经济学的三大基石.

2.1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得”、“失”时,

表现出来的各种不理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前景理论主要包括了几个概念:确定效应,反射效应,损失规避,参照依赖

  • 确定效应:人们在面对确定性收益和概率性收益时,多数人会选择确定性收益.(处于收益状态时,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比如抽奖活动(不确定的收益) 和 买一送一(买一瓶送一瓶,哈哈,这是 确定收益),肯定会选择后者.

    比如 A公司给你工资3万元+年终奖+14薪,B公司给你工资1万元+期权,我想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前者,因为期权是概率性收益,都是在赌.

    一鸟在手,胜似二鸟在林”、“宁收当年麦,不收来年秋”、“画一百个大熊掌,不如一个年终奖”等等。

    京东网购的时候 消费满XX钱,减100元,这种就是给了确定收益的。

    聚餐的时候,有些餐馆就是满XX钱,给你代金券,这就导致,优惠券有可能会掉或者不记得带,又或者会过期。让顾客二次进店的代金券,就是给了顾客典型的不确定性收益。

    在 促销活动,生活,商业,工作中,确定效应无处不在,善用确定效应,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 反射效应:面对确定损失和概率损失,多数人会选择 赌一把的概率损失。

    当一个人面对在确定的损失和期待幸运女神降临之间做一个抉择,往往会选择赌一把.

    比如 股票 已经亏损了(确定损失),很多人会选择继续赌一把,等待股票涨回来,或者继续低价买入.

    比如赌博输了一半身家(确定损失),这就是为何很多人明知道概率上50%会继续输钱(概率损失),还是愿意继续赌,最后导致输了全部身家.

  • 损失规避: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敏感.

    捡到一百元永远无法抵消掉了一百元的痛苦.

  • 参照依赖: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由参照点决定的。

    举例来说,在 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 和 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 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

2.2 锚定效应

当我们需要对某个事件或者人进行评估时,往往会以某些特定数值作为初始参照值.

对比:比如 星巴克 的 中杯、大杯、超大杯,还有电子产品的高配,低配,中配等等.

打折&限购的诱惑:划去较高的原价,旁边给出较低的价格.(原价越高,顾客的锚定值就越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没有参照值,我们根本不知道 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2.3 心理账户

人们会根据每个心理账户中的得与失,来权衡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消费账户的标签还可以细分为房租消费、食品消费、衣物消费、享乐消费、人情关系(亲情,爱情,同学,朋友,同事等等)消费、学习成长消费、医疗消费等等

商家会利用心理账户理论来设置营销方案,诱惑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个人也会用心理账户来简化自己的消费决策。

比如,为何情人节那天,你愿意掏钱买一些贵的东西?因为这是 爱情的心理账户中的预算,你愿意比平时更愿意花钱。

比如 XXX节日(双11,父亲节,母亲节等),你愿意花钱买一些东西. 也是心理账户的预算.

比如学习、投资、体检、锻炼,结婚,买房子 等等,都是一些心理账户的预算.

人们会根据钱的来句,存储方式或支付方式的不同,无意识的将金钱加以归类,并赋予不同的价值,进行管理.

有时候整钱不容易花掉,零钱很容易花掉,这里就有商家的很多套路,比如199元/年 的课程,一天只需要几毛钱,几毛钱对于零钱账户来说,你愿意花这个钱,可以多关注下生活周边的商家套路.

有一点典型现象,称为“综合损失”。比如平时都不愿意花几百块钱做屏保和维护,但是在花了几千块,几万块买了一件东西后,往往会感觉几十块,几百块在这个时候都是小钱了,其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常见,比如卖电脑的,你买了电脑 会让你加个内存条或者等等,还有买了电器产品,会另外给你推销一些东西.

看看京东给大家的套路,3299元的手机,给你推销 159 碎屏保2年,还有99元外屏保2年,如果买了手机的人,在3299元手机面前,我们会感觉 159与99都是小意思.(这里涉及到敏感度递减规律,在3299元面前,多加一百多的边际心理会感觉非常微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心理账户还有一个重要概念 - "支付隔离"(消费与收益是否直接对应):

  1. 3299元的手机,分期付款 153.83x24期,手机同时也给你了.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 分期完成后,手机才给你. (很多人会选择前者,因为成本和收益直接对应起来的)
  2. 3299元的海南旅游,和前者分期一样.(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成本和收益是分开的)

由于信用卡消费的购买过程和付款过程是分开的,造成了支付隔离,容易忽视商品本来的成本。
从心理账户的角度看两种支付方式,旅游的例子,提前预付了旅游的钱,由于支付隔离的作用,我们享受旅游过程往往会感觉是免费的. 如果是拖后付款,延后付款的成本会对现在的收益产生影响,旅游过程的快乐就会打折。手机的例子,能让成本和收益直接对应起来,在很长时间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每个月付出的一笔钱,总会感觉物有所值。

3. 衍生理论与实际应用

从三大基石的基础上,衍生出很多理论或者实际的场景用法

3.1 框架效应(语义效应)

同一个问题,不用的表达方式会对人的决策产生巨大影响。

提问题的形式(语义),以及社会风俗,决策者的性格所决定的。

举几个小例子:

  1. 大学生去夜总会坐台(很多人会鄙视),夜总会小姐白天努力学习(很多人会称赞)

  2. 挽救200人的生命,.1/3概率挽回600人,2/3 全部死亡

  3. 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10%(很多人会害怕)。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很多人原因配合)

  4. 某些商品打出广告,每天只要1块钱,在家里收听学习顶级大师的课程

在沟通中,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得与失需要注意。

  1. 还有几个问题,星期六加班. (别人恨的牙痒痒)

  2. 还有几个问题,大家加油做,尽量星期六不加班. (听的还算舒服)

  3. 本来很多问题,需要加班完成,我们筛选后只剩下几个问题,大家加油完成这几个问题,尽量星期六不来加班了. (大家皆大欢喜)

商品活动应该主要得与失:

  1. 现金付款298,支付宝/微信付款加3元. (298作为参照价格,还有“加”,这里主要是 损失)
  2. 现金折扣,支付宝/微信付款300元,现金付款298. (300作为参照价格,用现金感觉是折扣,这里主要是 获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禀赋效应

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或者 消费者在某商品上付出心血越多,越高估其价值.

又比如自己生的小孩子,买了的物品... ..比如小米的MIUI用户的参与,开源社区的参与等等,你心理会感觉好.

比如 公司给员工期权或者股权,自己做的东西,对于拥有的东西后,评价一般都很高.

3.3 适应性偏见

就是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

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

好东西久了,也会习惯,坏东西久了,也会习惯。

你买个新手机连不小心碰一下就心疼的不得了,过了几个月摔一下都不心疼。

购物平台用久了,会没有新鲜感了,这就是电商为何经常搞一些活动,目的在于给用户一些新鲜感和期待.

也包括一些游戏平台也是,游戏玩久了,也会感觉没有意思,所以一些游戏平台也会推出活动或者增加一些游戏玩法,比如英雄联盟,吃鸡等等.

工作久了或者做一件事情久了,同样也会感觉没什么意思,所以需要新鲜感或者一点刺激.

所以在商业以及工作中,我们需要给用户或者员工一些改变。

3.4 凡勃仑效应

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 比如 售价很高的物品,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往往会因虚荣、攀比等心理因素作出冲动的选择.

又比如有些人很爱装,商家就满足他们的需求.

3.5 现状偏见

人们对于任何自己认为 是属于现状的东西都比那些被认为是不属 于现状的东西有更高的评价,即使改变现状更有利,也不愿改变的心理。

7天无理由退换,利用的是用户的现状偏见,还有免费试用(比如3个月免费 宽带 10M升100M,等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举例子:
拆迁户提出过高的赔偿要求,并不是故意狮子大开口,只是真的不想搬,怎么办?问题本质是,他们对自己房子价值高估,原因之一是,他们已经习惯现状,不愿改变,缺乏改变的动力。解决方案是,使用回迁策略,提供过渡房给拆迁户居住,承诺几年后可回到原址,这样会更容易完成政府的拆迁任务,也即,用新的现状偏见,克服旧的现状偏见

现状偏见主要还是人们对于现状改变的厌恶,就是前面提过的“损失厌恶”原理。

3.6 跨期偏好

远期激励,对当下可能产生不了什么激励效果(价值被打了折扣),相比于延迟满足,大部分人都有即时满足的偏好,也就是所谓的跨期偏好。

每个人脑中都有个叫“时间折扣”的东西。简单来说,未来才能获得的东西,就算是毫无风险,但因为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它的价值就打了折扣。

比如,准备几年后去是一顿大餐,还不如现在吃来的爽一些;还有商家套路,新用户注册奖励XXX东西或者免单等等;还有街上听到的最后三天,最后三天的促销活动;还有一些商城的多少天就结束的活动(比如京东秒杀);还有一些多少天就马上生效的广告;这些例子很多,主要是为了说明 大部分人都有即时满足的偏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7 合算偏见

正如乔布斯的口头禅:“我们的顾客不是要占便宜,而是要有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

人们在交易时,不仅要买商品,还要有占到便宜的感觉。

比如打折 原价多少,打折后多少. 又比如满多少减多少... .包邮也是满足占到便宜的感觉,还有优惠券,真的是套路满满.

又比如,积分卡,满2000积分换东西,里面提前送了500积分. 京东的京豆可以抵消钱,又会推出各种刺激你购物得京豆的活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8 可得性偏差

我们更容易被自己所看到或者听到的东西影响,而不是用统计学知识去思考问题。

这就是为何 漫天飞舞的广告,还有你天天听到的,也会影响到你的判断.

3.9 光环效应/结果偏见

先接受的信息,会影响对事物的整体判断. 比如看到长的帅,漂亮的人 或者 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成功的人,又比如看到很丑的人,苦逼的人,都会让很多人先入为主,认为他做的事情或者说的话 是对的或者是有问题的.

颜值高的人,往往得到的机会与工资都比较比普通人多一些.

还有马云说的心灵鸡汤,也会被大家奉为圣经.

这也是为何有些公司会请明星代言.

这里涉及一个 “可用性启发法(人们依据以及中易于使用的信息做出各种判断。信息越容易记住,更倾向于被作为判断的依据)”

3.10 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比如: 100,少了 50,这是 50% 减少,如果 1000,少了 50,只是 5% 减少,比例更少.

举几个例子

  1. 促销时,价格低的商品用打折的方式,价格高的商品,用降价的方式

    比如100块的麻辣火锅打八折,实质上只减少20元,大家会觉得优惠了,要吃一顿不可,原价2999块的课程直降200块,实质上9.6折不到,消费者会觉得少200很划算

  2. 用换购的方式,加价换购

    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这样会产生很划算的感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常见天猫、京东上买东西,结算时弹出1元或10元换购原价50或100的XX商品,一般大家都会愿意去买,

    还有饭店吃饭1000元,赠送50元的菜,换成 加1元换购价值50元的菜,比例更大,顾客会感觉更划算.

    觉得用很少的钱买到了高价值的东西。

  3. 把廉价的配置品,搭配在一个非常贵的东西上面一起卖,那相对于单独卖这个廉价商品,会更容易让消费者感到价值感。

    比如一件外套200块,一双袜子10块,201块就可以同时拿走外套+袜子,

    大家在购买外套时就更容易多加1块买上袜子,从而带动了袜子的销量。

    这种例子在很多商场都能看的到.

3.11 峰终定律(过程忽视)

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选择性记住高潮部分和结局。

这种定律在游戏中比较常见,比如游戏拿了5杀,3杀,等等,大部分的记忆全部集中在体验高峰和结束时刻

比如一个人前60年经理苦难,后面发大财了,大家会觉得是人生赢家,大家记住了结局.

比如APP的用户体验也可以这么做,当前页包括公司,商业也是如此.

4. 定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成本: 固定成本(一次性投入),变动成本(多生产一件增加的成本)

  • 渗透定价法:低价进入市场 定倍率: 商品零售价格/成本价 周转率: 库存周转速度快,存货水平低,流动性强,存货转为现

  • 撇脂定价法:又称为高价法,渗透定价法相反

  • 组合定价法:价格锚点,二段收费。组合定价法,是对价格锚点等消费心理学、二段收费等基础商业逻辑的集大成应用。

    比如常见的例子有 麦当劳的套餐,还有移动,联通的套餐,烧烤店东西便宜,啤酒贵 等等.

  • 产品线定价:比如电视,手机,分成多种型号,尺寸,又再分为低配,中配,高配。 服装,杂志,会员 也有。

  • 价格歧视:大到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小到家庭、个人情况都有所差异,面向消费者的价格不可能出现绝对统一。除了一级价格歧视之外,更为常见的是“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甚至更多层级的价格歧视。有时候买很多很多并不代表很便宜。

    比如优惠券,会员,就是过滤一些时间成本很低的或者对价格敏感的人,对于有钱人来说,时间很值钱,根本不会去满天的找优惠券,或者等几十秒的广告,这里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

    还有飞机票,电影票,购买数量等等。

  • 消费者定价:消费者定价,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定价策略,叫做:拍卖。拍卖,是一种特殊的定价策略。这种策略中,蕴含着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等重要学问。

  • 价格锚点

  • 尾数:主要利用消费者求便宜的心理,非整数,以零头数结尾。可以参考京东/淘宝等商城以及超市 的定价的尾数,比如 299,39.9 等等,让人感觉价钱在二百多以内,还有三十多以内。

  • 同价销售法: 比如 10元 店,2元店,还有一些 组合套餐 都一个价格.

5. 参考资料

《思考,快与慢》,《怪诞行为学》,《5分钟商学院》,《赌客信条》,《超脑行为经济学》,《价格游戏》,《超市管理xxx》网上文章以及相关资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cl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