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儿子玩游戏。我们用被子在床上围了个圈,创造了个“大海”。儿子站在“岸边”,“扑通”往下跳,回头对我说,“妈妈,跟上。”
我跪着往下诺着脚步,儿子开始干着急,“妈妈,不是这样子的。要像我一样。”我本来就很累,懒得像他那样双脚离地跳,跪着玩也离他的身高比较近嘛。我就回他,“我们不一样啊!我是乌龟嘛,乌龟这样子慢慢下水的。你是鱼啊!”儿子丝毫没有“上当”!依然着急上火,又说了两句。见我没有按照他的规则来,突然飙出一句,指着我喊,“要罚钱!”什么玩意呀?我心想。听到这个词,我就感到不舒服,在哪学的呀?我问,“老师这么说的吗?”儿子没有作答,着急上火地指着我喊。这个姿态一下子让我陷入了问题区。我脑子里还在上纲上线,难道在光头强里面学的?
他不停地强调,老师说了就是要这样跳的。那个样子,一副传统幼儿园里刻板的印象。我试图输入,希望他能接受“我们不一样”的念头。然必卵,他执着于规则,我执着于多样性。我俩像弹簧的两端,越拉越紧。
事后我才觉察到,我对他行为的解读,让我退行回小孩较劲的模样。僵硬刻板是成长后的我摒弃的,我们以柔软温润为目标,滚滚向前。然而,水一般的灵动和智慧,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状态。当然,一开始的刻意练习和技巧锤炼,在体验中加速向前可以为我们所用。而往往就是在这种接近又无法完全做到的时候,容易陷入成长的另一个误区——不接纳硬币的背面。“我们不能接纳的部分,往往我们身上都有!”这确实是真理!当我们陷入看人不顺眼,在事中陷入负面情绪时,可以回到自己的中心,去感受去反思。唐老师最近提到的“中正”一词,常挂心头。我们一边成长一边柔软,同时承认过往经历人生体验刻烙下的印记,如“刻板”,是不是就是一种中正呢?真实地面对我们的不接纳,深入到情绪中。
原来,我如此地不接纳传统教育的刻板,我担心孩子在幼年时期习得了这样模式,变得僵化。外面没有别人,我把自己人生经历中对僵化的痛恨和抗拒投射出去了。我不相信孩子,不信任自己有能力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给孩子正向的影响。所有所有问题的背后,本质还在于“信”呀!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我可以持续做功啊!下次,情绪来的时候,我要一边待着去,跟我的恐惧焦虑呆在一起。我还可以,正向解读孩子,4岁的孩子,说不定人家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对老师的话奉若圣旨呢。
过度解读无益,下次我不要强化这个问题了!慢下来,好好等待那个孩子,等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