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公众号 泡泡糖小野花
以前,只是听说共享自行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特殊时期,压力之下,共享的对象突破了“物”的界限,拓展到了“人”的范围。
01 “共享员工”助力企业度困境
疫情之下,很多企业不能正常复工,但却要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很大。例如餐饮、酒店等服务企业,没有收入,却需要支付巨大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按照相关规定,特殊时期也不能裁员。巨额的人力成本成为了那最后的稻草,压的企业喘不过气来。
但同时,也有一些生活必须品行业,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复工复产。却发现,原有雇员难以如期返回。还有一些线上线下结合作业的平台,因为特殊时期业务量大增,却招不到人。
一边人力资源富裕,一边员工短缺。于是“共享员工”的理念和实践做法就出现了。
无疑,这一措施确实帮到了很多企业和个人。借出员工的企业薪资成本有了缓解;借人员工的企业可以及时组织复工复产,保障全国人民特殊时期的生活需求;本来不能上班的员工也有了暂时的工作,收入有了保障。各方,皆大欢喜。
“我在生产线上主要做辅助生产工作,工作气氛挺好的,是一种新体验。”2月29日上午,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组装车间,李仕杰正忙着组装空调,这是他在这里工作的第8天,对于组装流程,他早已熟记在心。
李仕杰是一名新应聘入职的汽车售后人员,本打算年后去新公司报到,从事汽车售后服务,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新工作还未上任,就开始了一段跨行业的职业旅程。
“受疫情影响,新工作单位一直没有开业,在家空闲了20天,收入也相对减少,后来我们就参与了‘共享员工’目。”李仕杰说。
以上是截取的工人日报上的一段报道。
02 “共享员工”可能存在的隐患
“共享员工”确实缓解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也可能引发一些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例如,员工在共享期间如果不幸出现了意外的工伤问题,该由借出员工的企业负责还是借入员工的企业负责。再如,员工在共享期间的社保费用该由那个企业负担。还有,员工在借入企业可能会被差异对待,如被安排超负荷的工作任务等。
“共享员工”的劳动雇佣关系是和原来的雇主之间建立的,和实际用人单位之间没有建立规范的关系,从而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共享员工”是目前特殊时期出现的新事物。根据事物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对于这一新现象,有必要持续跟踪关注,对于发现的问题不断打补丁、补漏洞。
“共享员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靠企业之间、劳动者和企业之间自行协商解决成本较高,同时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所以有关部门需要适时介入。同时,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也需要公共部门搭建平台来缓解。
03 也许未来你我都会被共享
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他的巨著《国富论》里论述了分工可以提高效率。那之后,个人从事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细碎,人们只需要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工作就好。社会生产能力确实也大大提高了,所以发展到今天存在的问题变成了生产过剩,需求不足。
虽然总体来说是生产过剩了,但是对单个企业来说,压低成本,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
“共享员工”虽然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它除了缓解目前的特殊时期的影响,说不定未来所有都正常化的时候它还会发出更大的能量。
仔细观察目前很多行业的情况,会发现这么几个情况。第一,很多持续存在的行业都有旺季和淡季;第二,有一些行业存在生命周期,生命周期完了它可能就不再被社会需要了;第三,企业可能会越来越大,不断的兼并重组,直到在各种力量对抗之下达到暂时的均衡。
这些情况意味着,存在淡旺季的行业是希望可以“共享员工”的,从而压低企业的综合人力成本;存在生命周期的行业在不同阶段的用人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员工本人也需要在行业衰退期培养新的工作技能;越来越大的企业,可以在子公司之间更加灵活的调整人员配置,这其实就是“共享员工”内部化。
同时,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也有着“共享员工”的需求,因为他们有失业风险和经济压力。技术快速进步的情况下,低技能工作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增大,“共享员工”有利于个人学习备用的工作技能,以防止原有工作丢失后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物价不断上涨,房子、子女教育、养老等压力下,社会上喊出了“副业刚需”的口号。因此,经济压力大的群体对于“共享员工”可能会持欢迎的态度。
因此,如果“共享员工”这个制度未来发展成熟的话,你我可能都会被共享。
虽说如此,但我们还是要有当老板的梦想。如果真的有那么期望大家未来成为“共享员工”的老板,而不是被“共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