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认识一个中国A股独有的现象——IPO打新。
IPO是指一家公司第一次公开向公众募集资金出售股票,IPO打新是指股民申购新股。
要不要打新
有这样一个论断:
如果很多政策出台,要限制过高的发行价,限制新股发行,那就意味着新股发行以后,它的价格会快速上涨,打新的收益会很高。
要解释这个论断,需要从新股发行在中国是怎样的存在讲起。
2014年之前,A股的IPO被冻结了很长时间,重启IPO后,监管层担心市场炒作,就加了一个规定叫做“首日涨幅不得超过44%”。再加上本来就有的单日涨跌幅不得超过10%。IPO市场就出现非常奇异的一幕。
从2014年6月到2016年4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300多只发行的新股,首日全部封在涨停板的上限44%,而且后续平均11个涨停板,累计涨幅达到352%。换句话说,一旦打新成功,基本上稳赚不赔,月赚三倍。
这个趋势在2018年依然有效,平均8个涨停板。
因此市场上甚至出现了打新基金,也就是专门申购新股的基金。
从IPO打新看中国A古的有效性
这样一个典型的无风险套利机会怎么会在市场上长期存在呢?
其实这个无风险套利机会,正是我国股市IPO发行的一个缩影。从2006年以来,中国A股市场经历了3次IPO大潮,其中每一次的套利策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解这些变化,就会对A股的有效性有更深的理解。
2006年-2008年
2006年监管层开始对IPO发行制度改革,进行市场化定价。然而紧接着就出现了“三高”现象,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资金的状况。所以很多资金开始涌入,打新的收益慢慢开始下降。再加上08年市场下行,IPO的整体回报已经开始下行。
但是有意思的是,市场的下行,新股发行被认为是元凶,所以2008年12月IPO被叫停了。
2009年-2010年
2009年IPO重启,到2010年的时候,出现了IPO破发的现象,也就是首日上市的价格低于发行价。而且上市以后的平均涨幅也大幅回落,更加接近了其它的成熟市场。
打新也不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到了2012年的时候,IPO的市盈率已经下降到了28,相比于美国股市同期21的市盈率,IPO的市场定价有了真正的曙光。
但是,同样的情形,当时市场一路下行,IPO的发行又被叫停了。
2015年-2016年
到2014年6月份,IPO又再次重启,为了防止投机炒作,证监会干脆就摒弃了市场定价,直接对发行的价格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企业发行的市盈率不能高于23,也不能高于行业的平均市盈率。
IPO发行价格的改革,就这么悄悄地结束了。
这次重启还加上了首日涨幅不得超过44%,因此就出现了市场的套利奇观,只要是IPO就是多个涨停,所有的机构就疯狂地参与到上市前的配售中,更加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接下来碰到2015年股灾,IPO理所当然地又被当成了市场下行的靶子,被叫停了。
所以出现了一个悖论:如果有政策出台,限制过高的发行价,限制新股发行,IPO的价格反而会涨的更高。这样IPO套利空间,其实套的是制度之利。
但是IPO的股价暴涨,并不意味着它的内在价值。通过实际数据来看,很多IPO公司上市一年之后就跌破了发行价,这意味着市场波动极大。
A股定价效率低的根源在哪里?
中国A股市场的定价效率不高,而且长期存在套利空间,不能算是非常有效的市场。
中国的GDP从2007年的27万亿涨到了2017年的82万亿,人均GDP也从2000多美元涨到了800度美元。但是中国A股却从2007年的6000点,跌倒了现在的300点不到。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要么是过去的定价太高,要么就是如今的定价过低。总之中国A股市场价格和价值背离的情况非常严重。
怎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
股票的价格是关于一个企业或者经济体对未来发展的反应,股市是一个关于未来预期的市场,要让股市更加有效,就要让价格更好地反映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让市场形成正确和稳定的预期。
首先,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全面的、公开的信息;
其次,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行为,保证市场的公平性;
最后,要保证市场是稳定的、连续的,不能强行打断市场的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