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张图片。光看这个风筝让我想起自已看过毛姆的短篇小说《风筝》。
那个三口之家在每周六都去放风筝。母亲比阿特丽斯的狭隘与专制使孩子孤独而寂寞,就对放筝有了一种偏执的热爱。这个还算不错的家庭活动从小陪伴儿子赫伯特长大,也使得他获得了不错的身体与样貌。
而母亲为自已能够打造出这样出色的孩子骄傲时,突然接到自已儿子已经交女朋友的消息,使这位母亲大为火光。对儿子不受自已的控制而恼火,觉得儿子没有尊重自已,也为自已将失去儿子的掌控而心碎。她将儿子带回家的女朋友有意的奚落,使儿子开始对母亲反抗并且有了强烈的反感。在没有父母同意与祝福下和女朋友贝蒂迅速结婚了。
新婚妻子贝蒂对婆婆的不满,也不时的强加在赫伯特身上,她反对他放风筝,说那是孩子才玩的游戏。这也证明贝蒂不是一个大度的妻子。赫伯特与父母的争执使他暂时不能再去放风筝了。可母亲从小就控制着家里的一切,她更知道自已孩子的软肋在哪儿。
她花了大价钱将儿子曾经亲手设计的风筝请人试做出来个小的,让父亲塞缪尔有意的流露给自已的儿子。从小没有朋友只有这一项爱好的赫伯特终于因风筝与父母和解,在公园一家三口终于重温昔日温情又一起放风筝了。
可这使得只懂得享受不去工作的贝蒂醋意大发,她也不能接受赫伯特回归父母的家。与妻子开始出现的摩擦使赫伯特厌倦了新婚家庭。他又开始贪恋母亲为他准备舒适的一切,他享受呆在父母的僻护下,也没有打算回到自已新建的家。月末贝蒂向丈夫赫伯特要生活费,但赫伯特在母亲的挑拔下给贝蒂的很少。
贝蒂为了自已与这个三口之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情绪失控的将他丈夫亲手设计的大型昂贵的还没有放飞的风筝砸烂,最终使得丈夫赫伯特盛怒与她。宁可被法院判刑,也不在支付他们购买家具时的贷款不付款给她。赫伯特想到妻子贝蒂的痛苦才能缓解自已失去最心爱风筝的悲伤。
我总结的不好,但文章大概讲了这么个短小的故事。却对一位友友写的观后感颇为赞成。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放风筝?是因为妈妈的控制欲太强了,他从放风筝中体会那种自已可以掌控的自由。而这种渴望自由的心态也在交女朋友中开始萌发出来,他开始反抗母亲的权威,试着开始自已全新的生活。
而从小到大的圈养已经使赫伯特对生活的舒适产生了贪恋,对婚姻生活里丈夫的担当与包容根本就从没有想过。母亲还是一味证明自已是正确的,用风筝使得儿子与儿媳产生分歧,最后导至自已的儿子做牢。
本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却因为母亲的教育引导一直是自私固执的,也使儿子最终身败名裂。而身在这次事故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痛不欲生的活着。
我想这里的风筝是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的欲望吧!手里紧紧得拽着这根线,希望能够掌控他人。可都这么想,自由的空间就变得狭小多了。风筝与风筝碰撞纠缠,最终一起掉落损毁了。
而在看现在的整个这个图片,让我很喜欢的原因是,那个女孩在霞光中放飞的风笋。那是希望与梦想吗?噢,对了。为什么赫伯特那么恨贝蒂砸烂的他的风筝呢?是不是在怨恨贝蒂毁了他的希望与梦想呢?
应该是吧!在禁祻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当然性格就很极端,有些感同身受。所以对这个小说印象深刻。
很庆幸现在找到了自已想要的风筝。这里也有欲望的成分。却因看多了书,经历了很多事,才明白风筝要飞的高需要适时的退一退抖一抖,然后奔跑才能高飞。
这是的退是指自已为人做事上不争强忍让沉默,可以吃亏安心静心做好自已的事就好。
而抖一抖是指将自已的习气要拿时常拿出来扔掉,自省才能是轻装上路持续前行的必备物资。
飞筝承载的梦想还要注意奔跑的方向,与坚持的体能。这些都是飞筝能飞得高不高的必备条件。
霞光中放飞的风筝,有的人遇到的是朝霞马上可以看到黎明的曙光。
而有的人遇到的是晚霞,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最终才能得遇光明,我就属于后者。
不过有了赫伯特的例子。最近也找到了自已的风筝,就努力坚持的奔跑吧!
借用董宇辉老师的一段话“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
但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世界要你亲自去看。
当你为未来付出踏踏实实努力的时候,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
畅想有一天碧绿的草原有属于自已的风筝在蓝天恣意地飞翔,而自已也能够自由奔跑。这是件想起来就快乐的事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