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因为帮人使钱,被脊杖二十,逐出东京。在小说中施耐庵在写帮助高俅的人,大多在名字前都加一个“小”字。
第一个人,柳世权。高俅被逐出京,流落到淮西临淮州,被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收留。他有一个爱好惜客养闲人,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
“干隔涝”指的是干疥疮,一个人得了疥疮,即使以后身上好了,也会留下疤痕,显得肮脏,所以干隔涝汉子就是不干不净之人的意思。柳世权就喜欢招纳这样的人,所以他收留高俅,在这一点上也就不奇怪了。
单看世权这个名字,他也不会讨厌高俅,“权”是权变的意思,也就是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没有原则,唯利是图。
再看他的职业,他是开赌坊的。古代的赌坊说白了,就是公开合法的破落户而已,多少人进去赌博,然后多少人在里面家破人亡。高俅就是个泼皮破落户,就是个闲汉。柳世权也是闲汉,正好需要高俅来帮闲。
第二个人,董将士。高俅在柳世权那里一住三年,因为赶上大赦,思量回东京。柳便给他写一封推荐信,给开药铺的董将士。
董将士知道高俅的底细,他自己寻思,“我家如何安得着他?”怕他教坏了孩子们。因此,他讲高俅又推荐给了小苏学士。
第三个人,小苏学士。小苏学士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苏东坡一看推荐信,也暗自寻思,我这里如何安得着他。他也知道高俅是什么人?
既然不是好人,为什么不像汴梁城的其他百姓,将其拒之门外呢?他们是有自己的心思的,怕伤了亲戚的面子,又怕得罪高俅,所以他们选择了把他送走。
在咱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做法叫送瘟神,瘟神来了怎么办?不是拒绝瘟神,更不是消灭他,而是礼送出去。送到哪里,祸害那里就不管了,只要不祸害自己就行。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心态和小人文化。
这就在暗示我们即使是苏东坡这样的大儒,依然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第四个人,小王都太尉。他是驸马王晋卿,苏东坡的朋友,在水浒里是神宗的驸马,哲宗的妹夫。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苏轼的胆子未免大了些,把这样的人推荐给当朝驸马。其实苏轼不是胆子大,而是他看得明白,他知道高俅这种人正派人都不喜欢,可有人喜欢。
小王都太尉看见了高俅便喜,做了亲随,如同家人一般。这里要恭喜高俅了,找到了家人,坏人的运气往往是好的。本来已经走投无路,可一路上反而是低开高走,越走越高,帮闲帮到王公贵戚家里去了。
高俅的发迹,正是因为得到不愿意得罪人的人帮助。有的时候小人多了,坏人才能兴风作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