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闺蜜给我打电话,不好意思的张口向我借5000块钱。
闺蜜是我们好友中家庭条件最好的,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老公眼中的漂亮娇妻,平时出手阔绰,买东西都不眨眼,怎么会为了5000块,向我借钱呢?
几番询问后,才从闺蜜口中得知:原来在前不久的双十一,按捺不住自己的购物欲,买了很多网购商品, 用信用卡支付也没有感觉,结果账单一出给自己吓了一跳,花了好几万。
平时存钱的习惯也没有,用多少是多少。虽然她老公在购物这事情上本身不反对,但她总是乱买,控制不住自己购物欲的毛病,也让他们之间有不少矛盾。
眼看信用卡还款日已到,自己手里的余钱还不够,于是就想到我来救急,先把钱还了。
听完闺蜜的叙述,我真是对她表示无奈,明明有一手“好牌”,却被自己给打坏了。
其实象闺蜜这种冲动型消费的人,在生活中可是比比皆是,我办公室的90后妹子也是个买买买的剁手党,天天吵着要吃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把钱借给了闺蜜,我也给她三个建议,希望她能走出疯狂购物的漩涡。
001 你是否真的有必要买
买东西确实是能给人带来快感,但过度的消费会让我们的生活捉襟见肘。所以当你想购物,想把商品放进购物车之前,问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或者问自己这件商品是“必要,需要,还是仅仅自己想要”。
举个栗子,如果我们的工资是一个月三千块(不够花啊有木有),作为女孩子基本的护肤是有必要的,买一盒价格300~400左右的护肤套装是需要的,那么买一盒价格1000~1500左右的那就是想要了(其实我也想要)
面对需要,我们可以适当考虑,面对想要,这个时候咱们就要谨慎入手,省的日后吃土了。
002.延迟满足感
TED中有一个著名的视频,是关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Daniel Goleman)曾做过一个关于推迟满足(delayinggratification)的实验,我把称为“方糖实验”。
心理学家给一组四五岁的孩子一块儿方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忍住30分钟之后再吃的话,可以得到第二块。
然而,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忍住30分钟就把手里的方糖吃掉了,只有少数孩子坚持等到了30分钟以后再吃。
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延迟满足感”的实验想告诉我们,那些能够忍住30分钟之后再吃方糖的孩子往往日后会更有成就。
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成立,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希望欲望得到马上满足是我们天性,所以当你有想要买买买的时候,也不用自责,这是我们正常的心理。关键是我们有了这个心理之后采取的行动:是果断入手,不管之后的有可能产生的经济负担,还是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经济情况理性消费。
拿我自己来说,我曾经一度也是个“买买买”,每天刷淘宝,买东西是我的“必修课”。后来几次的“月光”生活以及家人的病重住院,面对着高额的医药费,让我意识到再也不能任性花钱,需要理性消费且合理储蓄了。(不吃亏不长记性啊!)
而收拾家里堆积如山的物品时,我猛然发现自己的“月光”很大程度上是由“9块9包邮等和大于等于工资水平的物品组成的(曾经买了一个名牌吹风机花了2k多人民币),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够大胆啊!其实这些物品要么质量一般,用完一次后“束之高阁”,要么拖垮工资,难有储蓄。
所以之后的我只买性价比高的产品,遇到真想买的大牌,就让它在购物车里呆上一段时间,(延迟满足感有木有),随着更新产品的推出,某些商品会打折降价,而有些商品等我再看时,发现自己居然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占有欲了(欲望来之匆匆,去也匆匆啊!)。
003.先储蓄后消费
闺蜜这次向我借钱就是因为没有定期储蓄的习惯,虽然家庭条件优渥,但没有闲钱傍身,关键时刻掉链子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或者即使有的小伙伴知道储蓄的道理,但是拿到工资后先消费购物,结果到月底,除去自己每月的必要开支外,也没有什么闲钱进行储蓄了,所以他会总是抱怨自己存不住钱。
其实只要改变一下顺序,在拿到工资后将其中的40%作为储蓄金放到银行卡里或者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中,这样在复利的影响下(堪称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不仅手有余粮,心中不慌,同时还能增加一些收入,一举两得。
“双十二”又要来了,小伙伴们是不是又在摩拳擦掌了,闺蜜给我说她这次要尽量理性消费了(不知能不能做到) 。总之,必要的买买买是支持的,套用一句俗话“挣钱不容易,消费需谨慎”,愿我们生活快乐,购物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