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一文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69)《饮酒二十首》(其十八)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69)《饮酒二十首》(其十八)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1:35 被阅读43次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39】

    杨子云喜欢喝酒,家中贫寒不得一勺。

    时常靠着热心肠的人们,带着酒来请他解答疑惑。

    举起杯来就喝个净尽,凡有问题都给以切实的解说。

    有时闭紧了嘴巴,岂不是因为问到了攻伐别国?

    仁者运用他的仁心,或畅言或沈默都无过错。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45】

    扬雄生性好饮酒,无奈家贫无处得。幸赖一些勤学者,时常携酒来求学。

    酒杯斟酒即饮尽,有问必答解疑惑。有时沉默不肯言,岂非国事不敢说?

    仁者行身细思量,进退出处何尝错!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38】

    渊明因陷贫困,不免接受友人的赠酒馈物,本章以扬雄受酒典作喻解,并以柳下惠典述收受的原则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44】

    这首诗分别以扬雄和柳下惠自况,一方面说明家贫无酒,幸赖友人馈赠;另一方面表示闭口不谈国事,以远祸全身。其中暗寓对国事前途的深忧。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25】

    本诗前四句写扬子云家贫无酒,依赖好事者问学而得酒。中四句写酒来即饮,无不畅怀;凡所询问,无不解答,惟言不及“伐国”。这里诗人根然是以扬雄自比,通过写扬雄的处事态度,也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不满。最后两句,既是作者直接对此事的评论,也表明了自己的处世之道。前人认为,此诗“以子云问奇事作引起,忽及柳下惠不肯言伐国,章法甚幻。”(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其实,本诗通篇是以扬雄自比,所谓言及柳下惠不肯言伐国事、而是从扬雄的角度说的。据《汉书·扬雄传赞》载,王莽算位时,有些巧言令色之徒伪造天帝符命来称颂王莽的功德,以讨取欢心,得封爵位。而场雄不肯趋炎附势,未被封侯。所以这里仍是就扬雄而言,并非诗人自比柳下惠,因而也无所谓章法之变。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48】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以子云问奇事作引起,忽及柳下惠不肯言伐国,章法甚幻,结以不失显默,自道生平脚跟。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三引:王棠曰:“塞”字用得奇。人问即答,必塞人之望也。“岂不在”“何尝失”六字妙。当时刘裕举兵,岂非伐国?渊明绝口不言朝政,岂非守默?我如是,子云亦如是,仁者用心相同,如此方见六字含吐之妙。

    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卷三:载醪不却,聊混迹于子云;伐国不对,实希风于柳下。盖子云“剧秦美新”,正由未识不对伐国之义,必如柳下,方为仁者之用心,方为不失显默耳。此先生志节嚼然,即寓于和光同尘之内,所以为道合中庸也。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68)《饮酒二十首》(其十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69)《饮酒二十首》(其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mv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