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除做成满满的一锅山楂酱外,最开心的还是听周文强老师在喜马拉雅上的课程,他极具感染力的演说让我不由得连续听了三天。只不过都是边干活边听,一些重要的内容只能在脑海里停留片刻,还没来得及记牢固就被下一个吸引人的内容提走了神。
于是我赶忙在听到一个受启发的内容时按下了暂停键,边干活边回想那条干货:“你想要什么就去讲什么,讲什么就会什么”
这是说什么呢?
他举了一个例子:《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清崎想要学习如何赚钱,请教他的富爸爸,富爸爸说你就去开一门专教人怎么去赚钱的课。
清崎照着做了,他开了一个培训班,可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赚钱,如何给别人讲得明白?于是他就去学习怎么赚钱,从书里,从成功人士身上等等很多途径,当他认为学好了可以去讲了,却被课上的学生问倒了,他被问得哑口无言,无奈,他又返回去学习,下次继续讲。于是每一次被问到不会的问题后他就返回头继续学,就这样在讲——学——讲——学的路上不断重复,他学会了如何赚钱。
这就是典型的“想什么就讲什么,讲什么就会什么”的例子。其实内核是:输入——输出——问题——输入——输出,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输出——问题——输入”这个环节。换言之,就是当遇到问题一定要去解决、一定要去再输入。
多么优秀的指导方法,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也听过类似的,什么“费曼学习法”“输出倒逼输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讲给别人听”等等。可是都是知道这个道理,只是知道这个道理,有多少人去实践了呢,有多少人在第一次实践后被人问得羞愧无比毫无颜面后能继续钻研呢?
想到了自己,这几天给邻居家的孩子补习英语和书法,除了给孩子提高成绩外就是想要自己的英语、书法也有提高,可是我既没有在讲课前认真备课,也没有在课后继续学习。想到这儿,我惭愧无比,整整一个星期(补习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被我浪费了,我明知道自己应该在课后查漏补缺的,可却在自己找的借口中拖延着没有做,还堂而皇之地在第二天重复错误的内容,更可耻的是我避开了课堂中我不会的地方。
没有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怎么能在第二天高效地输出?以教为学的意义在哪里?这样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原地踏步?自己都没有学会怎么给人家讲明白,所以在“会”之前一定要克服惰性去钻研,去把问题搞明白啊!
在一阵思索后,我的心像被放了烟花一样灿烂,真开心自己正视了问题,更感谢自己结合了亲身经历去思考,算是有所得!接下来的时间我也会好好安排,为那个要“会什么”去做足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