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长度,阅读需谨慎」
在北京的时候,我跟伙伴们办过一次「一周CP」的活动,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发现。
-
报名的人有70%是女性,且年龄大都在25岁以上,男士紧缺。
-
虽然都希望优先按照同城匹配,但实际上大家都更在意年龄。
-
年龄大一些的女士,对男士年龄的宽容度更高一些,偏大和偏小都可以接受。
-
全部男士都偏爱年龄小的女士,即使有的男士在资料里信誓旦旦,但实际上,还是想跟年轻的女士匹配,而且越年轻越好。
总结一下:男人成了稀缺资源。在择偶上,年轻女孩具有巨大的年龄优势。
不是说,女孩是招商银行吗,难道世道变了?
今年,极光大数据对一线城市的单身女性做过统计,结果显示:女性脱单会越来越难,一线城市中上海是最难脱单的城市,90后女性成为脱单大军里的主力军。
好消息是,从全国来看,单身男性数量依然多余单身女性,一个单身女性平均对应于1.69个单身男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择偶决策中的优势逐渐减小。
比如,对于一个平常的男性来说,要在一个22岁女孩和28岁女孩之间做出选择,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倾向于选择22岁女孩。实际情况是,即使年轻女孩条件差一些,大多数男士还是会选择她。
这是年龄歧视吗?还真不是。演化生物学对人类雄性的这种行为有解释:我们的基因就是这么设定的,或者说,那些选择年轻雌性一起生活的雄性的基因更容易传承。
演化生物学有一个基本观点,生物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自己基因的传递。比如,雄性会靠着跟多位雌性交配,以增加自己后代的数量。通俗来说,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开枝散叶。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相对于年龄较大的女性来说,年轻女性拥有巨大的繁衍优势。比如年轻意味着有更多的生育周期,身体素质更好,生育后代的生存的可能性更大等等。
这样看来,男性偏爱年龄小的女性,这是生来就有的品性,是基因决定的。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科技。我们靠着基因和遗传来适应环境,是为了应对环境在自然进化速度上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速度是极其缓慢的。一旦人类在技术上有了突破,环境的变化速度就会加快,这时候基因和遗传的跟进速度就过时了。
比如,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和印刷术,大大扩展了知识在代际之间的传承,我们不再只依靠性状的改变来传递信息,所以我们的智商超越了鸭子、鸡和大鹅。同样的,我们现代人出现的脚气病,也是因为人类基因进化的速度跟不上我们发明鞋子的速度。
在择偶决策上,我们也受着技术进步的影响,所以我们还仅仅依靠基因作出决策,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女性的年龄大一些,可能更有益于基因的传承。最起码以下三种情况值得男士们思考。
1.男性的「父性确认」
世界上所有的男人,这一辈子都会做一件事,那就是「父性确认」。简单来说,男人都想确定一下,这个整天叫自己爸爸的熊孩子,到底有没有遗传自己的那一半基因,万一是隔壁老王的那就不好玩了。
比如,当家里有多个孩子时,爸爸一定会偏爱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同时也适当地不待见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这其实就是父性确认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他觉得偏爱的那几个孩子更有可能是自己的种。当然这种确认的过程一般不会出现在男性的显意识里,而是在后台默默进行着,但是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是不是听上去有点荒诞?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份统计,已婚女性的出轨率达到了惊人的26%,也就是每四个男人里,就有一个正在或者曾经当过隔壁老王。我没有找到中国有过类似的研究,但是记得本科时,我们的爱情心理学老师大体说过一个数据,差不多也是四分之一左右。
有意思的是,跟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男士结婚的女性,和在22之前就结婚的女性中,在婚后跟丈夫以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的概率更高一些,离婚率也高一些。(我没找到那份具体的数据,记得是在一本书中看到的)
也就是说,选择年龄大一些的女士结婚,对于男性的「父性确认」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其实,这也跟我们的日常认知相符合:一般有过多次恋爱经验的女性,对爱情和性的态度更健康,心智也比较成熟。她们更知道如何在爱情和婚姻中承担自己的责任。
比如,我刚考上大学那年,我家附近跟我同龄的一个姑娘就嫁人了,后来听说,她不仅不知道怎样做一个母亲,还在网上跟异性聊的火热并见面发生了关系,结果搞得两家人鸡飞狗跳。为那个可爱的孩子感到遗憾,更遗憾的是,在农村中这并不是个例。
2.更注重后代的质量
与很多动物比起来,人类的繁殖能力是很差的,比如,老鼠一窝可以生一堆,人就不行。并且在采集和农耕时代,食物比较匮乏,医疗条件也是极其恶劣,所以,人类要想让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唯一的方式就是尽可能的多生,用增加数量来弥补质量不可控的劣势。
这就是造成了,在古代一个男人总要娶几个妾,然后生一堆娃,子嗣的数量就是衡量基因传递下去的可能性的指标。但是,这终究是一种不得已的妥协,基因本质上追逐的还是后代质量的提高。就像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学会了用脂肪积累的方式来储存能量,现在却成了我们最大的困扰之一,而且危害健康。
在描写古代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很熟悉一个场景:产婆问男人「保大的还是保小的?」这是因为人类的脑容量更大,所以婴儿的脑袋也会偏大,而直立行走又限制了女性产道的大小,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这在现代医疗技术面前,早已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了。
所以,即使是按照演化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相对于追求后代的数量,提高后代的质量是一种更优雅的繁衍方案。人类医疗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女性生产难、婴儿夭折率高的问题,那接下来对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影响后代质量的主要因素。在这一点上,年龄大一些的女性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般来说,年龄偏大的女士在经济上更独立,心智更为成熟,由于长期要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所以也更懂得生活。这一点在统计数据中得到证明:大龄的单身女性学历相对较高,生活质量也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也就是说她们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贤妻良母。
同时,在美国的问题儿童调查中,绝大多数问题儿童的母亲都是年轻女性,甚至还有部分未成年的女孩。而在中国,往往是心智不健全的家长,更容易使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年龄大一些的女性更是现代社会需要的母亲,也更有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后代。别忘了,在我们国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要大得多的多的多。
3.为后代节省生存资源
在大象群体中,老年大象会在一个合适的时候独自走进森林,然后饿死。这是动物们应对生存资源匮乏的一种方式,老年的动物不能再为后代创造生存价值,而只能消耗后代的生存资源时,它们就会选择自我毁灭。
在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种现象,记得我们山东在早年间,老人一旦年龄到了60岁,就要住到一个在地下挖出的窑洞里,称为“装窑”。此后这个老人主导的一切社会关系会转移到他的下一代那里,其实这就是把自己的生存资料赠送给自己的后代,当然,儿媳妇会每天给老人送饭,不会让老人饿死,仅仅是等死而已。
即使是现代社会,父母也会尽己所能,为孩子铺就一条光明大道。但是,如果从男性的角度来看,这就会出现问题了。
一般情况下,男性的寿命是短于女性的,你可以看看现在大街上,是不是孤单的老太太多一些,即使是老头老太一起上街,也会是老太太推着老头或者馋着老头。如果是一对同龄的夫妻,男性去世之后,女性还会继续生存一段时间,女性会继续消耗后代的生存资源。而且,在现在的中国,养老绝对是年轻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从这个角度分析,如果是女性年龄比男性大一些,这样的夫妻组合,更有可能为后代节省生存资源。
当然,上面的分析虽然科学,但是显得有些冷血。即使是从情感角度考量,这也是很合适的组合。因为一对相爱的人,活着的那个眼睁睁看着爱人离去,在情感上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你现在回想一下,那个你特别喜欢的人跟你分手的场景,可能会有一点类似的感觉。
所以,年轻女性,在择偶上的年龄优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如果考虑现在的社会实际,年龄大一些的女性反而会有更大的优势。
对于男性的提醒就是,用大脑去择偶。只靠荷尔蒙和下半身去择偶,在婚姻中总是会出问题的。
说明:以上关于演化生物学的理解来源于《精子战争》和《基因战争》两本书。另外,我把极光大数据关于单身女性的统计数据放到后台,你在公众号对话框里回复「脱单」两个字,可以就下载这份《北上广深单身女子图鉴》
点击「阅读原文」,应该可以看到一篇新闻「一对96岁的恩爱夫妻,相伴71年在同一天离世」,也让我们知道,如果男性想找一个同龄,或者更年轻的女性一起生活,你得锻炼好身体,狠狠的活。否则留下妻子一个人,就有些不太仗义了。
下班咖啡,让阅读像音乐一样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