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推翻一个人的结论或者决策,最好用的方法是什么?
举一个「个案」。
比如,多情的闺蜜跟你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你只要说「我男朋友就很好…」,她的结论就会不攻自破。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绝大多数结论都是通过「归纳法」得出来的。而归纳法只能证伪,无法证明。
比如,一个公司可以通过大量调查,得出结论:相对于产品A,用户更青睐于产品B。但是产品推广时,一定会发现,山东、北京、东北的用户好像更喜欢A。这跟调研的结果不符,我们一定会说之前的调查结果不准,而不会说这几个地方的用户不对。
在科学中也是这样的,我们倾向于收集更多的、更广泛的数据,如果在庞大的数据里找出了某个规律,我们就倾向于得出该规律在大范围内适用的结论,而这个适用的范围称之为效度。
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不论你调查再多的数据,始终不可能得到全部的数据,所以永远会有个案的存在,而这个个案也有很大可能是不符合你得出的规律的,于是你的结论就被轻而易举地推翻了。
这种个案法,还被广泛运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甚至五花八门。
比如,你老板把你们6个大区的销售经理召集起来开会。这时候,如果你们中只有一个大区经理C业绩做得好,其他的都做的比较差,老板一定会说「为什么C能做好,你们其他人就做不好」。如果他们5个都做得很好,只有你做的不好,老板一定会说「为什么他们都能做好,你就做不好」。
再比如,一个课堂上,老师讲解了一道比较难的题。如果小部分人没听懂,老师会说「为什么大部分都能懂,你们这一小撮就不懂」。如果大部分人不懂,小部分人懂了,老师会说「为什么有人就能听懂,你们就都听不懂」。
发现没有,在以上的案例中,只要老师或者老板愿意,他们总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的理由。而他们使用的就是「归纳法」和「个案法」。
在个案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使用归纳法「只要大部分人符合这个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就是适用的,当个案不符合这个规律时,错的就是个案」。而在个案对自己有利,且大部分人都没做到时,他们倾向于使用个案法「有个案存在,且能突破大部分人遵守的规律,那就说明你们的规律存在缺陷,是规律错了」。
这不就是「胡说胡有理」吗,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数学上的概念「不完全性定理」,这是数学家哥德尔提出的。证明了「任何一个形式系统,只要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统内所允许的方法既不能证明真也不能证伪的命题」。
这个描述太学术,你可以这样理解:凡是一个系统,只要成立就一定是自洽的,而凡是自洽的系统就必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你得出的任何一个规律,只要它能很好的解释某些现象,那么就必然存在它无法解释的现象。
比如,任何一个运行的十分完美的计算机系统,它就必然存在bug(想想,windows和mac都是不定期更新的不是吗)。就像你把学习的某项沟通技巧用于工作中,不管这个技巧多么好用,让你跟多少人都能迅速建立如胶似漆的关系,总有那么一个或者一群人是你用这个技巧搞不定的。
这也就解释了归纳法的缺陷,归纳得来的结论是永远无法被证明正确的,因为「凡事总有例外」。
那么问题来了,在日常中,我们该怎么判断归纳法得来的结论更适用,还是个案更适用呢?
比如,你有一个创业的机会,但是你想创业的那个行业现在并不好做,这时候,你是遵循行业的规律偃旗息鼓,还按照个案的思想,博出一线生机?
我们需要引入两个科学上的概念:普适性和有效理论。
1
普适性是指,一个自然规律必须是普世的,它既可以是精确的,也可以是近似的,但它必须毫无例外的被遵守。如果不是普世的话,最起码在约定的一组条件下必须如此。
比如,牛顿定律适用于低速的物质世界,但是一旦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牛顿定律必须被修正,这时候广义相对论是适用的,但是如果把物质尺寸缩小到原子和亚原子层级,广义相对论就失效了,量子力学可以很好的适用。
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使用牛顿定律,是因为在低速的物质世界中,牛顿定律并没有出现个案,所以它依然可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亦如此。
2
有效理论是指,在把自然规律应用于人类时,总会出现问题。要想用基础的物理定律去预测人的行为就更不切实际了。这时候,我们会采用有效理论。这是一种框架,可以用来模拟某种被观察的现象,而不用仔细的描述所有的基本过程。
比如,按照物理定律,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与地球的引力作用,再结合每个原子与地球引力的方程,我们就可以预测一个人相对于地球的运动,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这种引力作用等效成地球对人体总质量的重力作用,如此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人从某个高度落地的冲击力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是对人类意识和行为的等效,经济学是对人类决策的等效。
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使用归纳法有什么帮助呢?
在使用某个规律时,我们必须清楚它的适用情境,也就是它的效度,并且确保在这个情境下,还没有个案出现。(注意:没有个案出现很重要)
就像我们举例的牛顿定律,直到现在在低速物质世界还没有出现个案。
这时候,你回想一下,是不是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解决公司或自己的某个问题,去付费学习了据说很有用很落地的技巧和方法,结果回来一用,效果总是不理想。你一般会认为是自己没学好,没学懂。其实是那些方法并适用于你的问题情境,就像你练习了高超的射箭技术,在面对马克沁机枪的时候,你只能等效成一个肉靶子。
那么,有没有什么快速识别适用情境的方法或者技巧呢?
我只能遗憾的告诉你,没有。并且我不相信有什么所谓的快速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傻瓜式的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情境。
实际是,在大尺度内确实存在一些适用时间比较长的规律,但是它们并不适合我们这些每个个体。比如,宇宙的总能量是零(正能量和负能量之和),但是你从来就找不到一个能量是零的可见物质。实际上,我们可见的物质都是正能量的,连负能量我们都接触不到。(精神上的「负能量」除外)
同样在商业领域,罗辑思维的脱不花自己说过,从咨询行业转变为CEO之后,体会最深的就是决策的那一刻,你可以根据很牛的分析工具得出很理性的决策建议,但是这跟做出决策是云泥之别。所以,你会看到即使是麦肯锡这样的企业,他们的分析师在掌握高超的分析技术后,自己出来做老板,成功的概率也没有比随机成功的概率高。
但是,我确实可以给你一个我自己做这类决策时的一个思路。
用开放的心态接受一切结论,不论它多么荒诞和不可能,然后想方设法证伪它,如果最后我还是只能靠列举几个个案来反驳它的话,我就倾向于相信并且使用这个结论。并且,即使列举个案,我也会十分小心的判断个案的普世性,因为往往某个系统里的个案,就是另一个系统里的常识。
比如,我看过一个访谈,是一群教育专家拯救失足的援交女,都是大学生。其中有两个镜头。
一个镜头:在教室里,当老师说女孩子只有靠自己的勤奋才能换来幸福的时候,一个女孩就说,王二妞(化名)不用勤奋啊,靠援交就过的很舒服啊。
另一个镜头:在援交女集合的场所,一个女孩问另一个女孩,我们只能靠援交才能过上好的生活吗?女孩回答,不用啊,李大花(化名)就靠着勤勤恳恳的工作,现在都住上小别墅了。
(注意,为了突出对比效果,我对她们的语言进行了转化,但原意未变)
你看,对于正常女孩来说,勤奋工作是常事,援交就是个案。但是到了援交女那里,勤奋成了个案,援交才是常识。
所以,在日常中,你必须分清楚结论以及结论的效度。列举个案时,也要分清个案所属的系统,以及个案在哪个系统里是常识。
但是,有一点,这里没有万能的技巧和方法,因为没有人能教会你如何决策。就像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里写道「当一名成功的CEO的秘诀是什么?遗憾的是,根本没有秘诀」。我们面对决策时也是这样。
说明:以上涉及的科学概念,来源于《大设计》《果壳中的宇宙》和《量子力学》三本书,鉴于我的科学素养有限,所以在理解「不完全性定理」时,《暗时间》一书对我帮助很大。
下班咖啡,让阅读像音乐一样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