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观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这是要经历多少的悲欢离合,走过多少路,阅过多少人,才能有的人生感悟。
因为她的这一段话,读了一本书,又由一本书读了她的所有书。读了文字,看了影像,一个真实的奇女子形象印在了我脑海里,这个人就是三毛。
读书期间,偏爱情节起伏或逻辑推理类的书籍,要么词句慷慨激昂,要么画卷波澜壮阔,要么观点入木三分。反是对三毛的写实及大量景物描写的风格并不感冒,总觉得有太多的悲情色彩及漂泊孤寂,与那时我的心境格格不入。自然谈不上喜欢,也就更不会去阅读了。
如今,参加工作几年有余,夜深人静之时,总禁不住回首单薄的往事,一边思量当下,一边考虑着未来。越想越是恐惧,恐惧的是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套中人》里的别连科夫越发靠近了。活在套子里的麻木又虚伪的别连科夫,轻轻的他来了,正如他轻轻的走,就连他的死都是小镇大快人心的事。
细思极恐,内心一阵局促,绝不要变成这样的人,这不就是鸡汤文学里“25岁已经死了,70岁才埋葬”的真实写照吗。
在这种情形下,三毛重新走进我的世界。
若是把这世上的书比作人的话,三毛的书大概要属于哪种“初看不惊艳,再看就迷恋”的款式吧。
对于三毛,我不想称谓她为青年女作家、旅行家抑或是其他的什么头衔,在我眼里我更愿意视她为一个真实率性的奇女子。
年纪尚轻,脱离父母的舒适区,独身一人奔赴西班牙求学,展现了大多数女子所不具备的勇敢开拓精神;在写作上,推崇“游于艺”,写文章是为了好玩,只写自己,体现了她的率性;既可以是出入各种酒会的三毛小姐,亦可是独居海边拾牛粪做花肥的Echo,时不时还会说些外语脏话,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真实不做作;与荷西的生死爱情,更让人只能用一个“奇”字来表达。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万水千山走遍》,三毛喜欢的是真实原生态的人与自然,对于闹市并没有几分好感。一路走来,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写。教堂虔诚的信徒,路边苦命相依的年迈夫妻,纯洁善良的原住民,都会触动这个善良女人内心的柔软地方,竟能忍不住哽咽起来。没有了另一半的她是不幸的,但某些方面又是幸运的。万水千山走遍,世间百态看尽,洒脱的人生不受羁绊,让人忍不住要说一声“世界那么大,我真的想去看看”。甩开一切世俗的约束与枷锁,去一个未受现代文明侵扰的村落,去捧上一抔黄土迎风抛洒,去看青禾的成长与衰落。踩在包容无私的黄土地上,内心也应有些许的踏实。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不带任何面具而活着的女人,所为即所想。在爱情上执着,在生活上自然,在工作上随性。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一个坚强而率性的女人,没有惊世容颜,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清新脱俗,真实的可触摸,勇敢的面对人生。相比之下,现在多少人可以说是“以容颜赢了天下,却开口乱了芳华”。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
她曾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是啊,三毛已经离开二十多年了,但她的作品的确感动了无数的人。在这个拥挤虚伪的时代,看了她的书,内心不仅是能求得片刻的宁静,而且也会触发关于生活的思考。一生短暂,必须要有所侧重。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想哭时便苦,想笑时便笑,只要一切出于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