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摇直上九万里

作者: 冰玲_7387 | 来源:发表于2018-08-04 12:12 被阅读81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唐李白的《上李邕》

    本来追剧追的《扶摇》没想到却把李白年少写的《上李邕》给追出来了。李白从年轻时便有一身胆识,“不畏权贵,平交王候”当别人对他反唇相讥之时以圣人孔子的“后生可畏”驳之。正如电视剧里面的女主人公扶摇的经典之语“你们越是要打压我,我越要迎难而上。”或许正是因为简简单单的一句台词牵动了多少看客人的关注。好在演员们敬业如初,把天下归元小说里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电视剧里的情节跌宕起伏、神秘清幽、环环相扣;剧里面的人物一个眼神、一个无关重要的动作都要引起看客们对下一集的猜测与向往。说真的,前期我已被这部电视剧迷得“不知今日星期几。”不过,看来看去才明白他们是不断地在调看客的胃口,就像一盘美食先献于色,再闻其味,忽近忽远在你眼前时隐时现。等吊足看客们的“胃口",导演和演员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扶摇收视达到一百多亿,大家都在看,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潇洒美丽的人物,最能捏住人心的是“自信”。纵使扶摇身处低层但是她没有轻视自己,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成了她最大的目标。她笑傲权贵无视高层不怕苦不怕累甚至生死在她的面前都变得无所畏。她诠释的内心或许正是大家们需要成为的自己,所以才圈住了无数的粉丝。

    由此想到我们的国家由强盛的东方古国到贼寇们的层层抢掠,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对外强贼寇恨得牙齿咯咯作响。但以往大多数国人们是没有意识到国家的衰弱,听说八国联军在烧圆明园时找不到路,还是问了老百姓才找到圆明园的地点。我想问当初的这位老百姓你是因为:一反对大清的制度;二是你不知国的存在(教育程度不够);三是想看看大清的笑话;四是他们问我便说;五是因为惧怕外强列兵。或许还有更深的原因。总之,我认为当时的他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之下已无国人的“自信”“自尊”“自立”更没有大局意识。才犯了这个既可笑又可恶的不可弥补的错误。

    从这件指路问题上又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

    现在不论是老师和家长都反映孩子们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听话。原因是什么?我追究为几点:一是电视的出现导致孩子们被动画吸引。二手机的产生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找到自我。三是家庭的宠教熏染了孩子好逸恶劳的习惯,缺乏了艰苦劳动的教育。四是老师们出现的问题,怎样教的问题?举一个例子:一位妈妈让两个孩子从小学习钢琴,老大先是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而且是一对一的老师。妈妈天天跟着上课,老师怎样教呢?等家长孩子坐到位,老师上来就教知识,她的表情是严历的,语气是生硬的,肢体动作是僵硬的,孩子在她面前就像一个木头人一样,老师教你怎样做就怎样做?有时候手指弯曲手臂没有放平,她就用尺子先轻敲再重敲。家长在她面前也不能说什么?因为这样是为了孩子好。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是处在同一战壕里。而孩子呢只能机械地接受这一切。回家练琴,孩子本来在课堂上受到语言上的攻击就不快乐,对练琴就有了抵触反应。要么不练,要么就象征性地马马虎虎地应付。或许有的孩子在严历下才能有成就就像音乐家贝多芬,他的父亲是个洒鬼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小贝多芬就是在贫穷和爸爸严历的训斥中长到的。当然贝多芬的爸爸在喝醉之后除了训斥还有家庭的贫穷的无奈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所有的不甘的情绪揉杂在酒后的言语里。但这都离不开一个字“爱”你爱孩子,孩子的心理是有感应的,当你木纳地像对待木头人一样对待孩子,那充满血液和感情的孩子也会像 木头人一样回应你的存在。当然,这个孩子学钢琴的生涯并不会太长,也不会很好。过了几年,等第二个孩子学习钢琴时。妈妈从此对教育有了不同的概念。她先听了一所级学校的一节音乐课,那儿的设施齐全、钢琴满满也是一对一式的教育。让孩子试听了一节课,妈妈听后,是一脸的茫然。因为这位才师也是和先前一位教师的做法一样,生硬式地教育,孩子刚一接触反而有点紧张。于是这位妈妈又换了一家音乐学校。这所学校没有太高级的琴设,整体来说学校不高级也不奢华。但是在校简历上妈妈发现:他注重于人文,培养孩子的兴趣,注意孩子的阶梯层次。妈妈又试听了一节课。课型是班式课。这位老师一上来就面带微笑,礼貌待人。更重要的是她的课先是轻松地导入再是慢慢地渗 入,孩子回答不对了也是笑脸相迎但她告诉你怎样做才好才对。她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把一个个音符变成一个个小精灵。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如沐春风的语言沟通,亲切地肢体动作,抚慰了孩子幼小的手指。一个小时,孩子乐乐地学完了,妈妈听完,总想再次来到这间充满和煦阳光的小屋里。老师的魅力在这堂课上震撼了家长和孩子。于是,这位妈妈豪不犹豫地交钱。往后的每节课这位妈妈几乎节节和孩子一起上课、听课。这位年轻又有成熟知识魅力的老师每堂课都是如春风化雨地点教。孩子也从此爱上了钢琴课。不巧的是,这位老师因为孩子们的考级有一堂课来晚,找替了一位老师来上课,这位老师呢?又是有一教一,生硬地传授。在孩子回答一个问题时两拍读成了一拍,老师这样评价:你有一个地方该读两拍。看似不经意又无差错的语言,却被生硬 的语气硬生生的带下去了。在孩子听来就像批评一样。老师的差距也体现出来 ,家长无奈地笑了,孩子趴到妈妈的耳朵上悄悄地说:妈妈,这个老师教的不好,对于一个幼儿园的孩子,都可以明辨好坏。对孩子来说: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语言,一个关爱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把孩子的兴趣培养出来,当然那位优秀老师的专业知识更是没得说。第二个孩子因为老师爱上了钢琴课。所以富于专业知识和兼具一颗怎样把自己爱心表现出来的能力能把孩子快乐地留在课堂上的魅力,才是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同样,这位老师也是在教知识,同样在教知识差距就是这么大。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倾心于“润物细物声”式的教育,或许文字的稚嫩没有发表。但这一结论在研修学习中被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再一次验证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存在说教,学生在不自觉中就起到了一种无形的教育,让孩子明白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我不免又想起了唐朝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老师像诗中好雨一样知道孩子们学习的时节,在孩子们学习的春天萌动之时来一场无声的透雨,并且顺着学生学习的风头无声无息地潜入学生的心底,润化了学生知识的渴求,熏陶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即使有的学生会是小路上空中的乌云,自有老师这一艘船上的火独明,也能引领孩子到达锦官城,欣赏知识城的繁花。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他们不但有教授学生知识的任务更有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那就是:在教授的同时,奉献一颗爱心,在爱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兴趣中奠定学生积极追寻知识的目标和信心。九层之塔 ,始于垒土。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在落实中只顾追求成绩中忽略了最重要的----兴趣。一年级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开展多姿多彩的学习活动。如赛朗读呀!写字评比呀!不单纯不纯粹的比赛,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享受,在享受中注入了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和期望。大家有的推崇表扬鼓励式教育,有的喜欢严历纪律性教育还有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这就追寻出了一个词孔子的“因材施教”。

    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有些人是东郭先生有些则为中山狼要么善良地不分是非,要么凶狠的没有一点良知。我所说的是两极分化:可生活中还真存在这样的人,他看着你的短处戳着你的弱点哈哈大笑,耍一些小心眼让善良的东郭先生承受,把住一扇门就是不让你过来显示他的人上之人的优势。或是在别人走路时伸过来一个大棍子,人家摔了个大跟头他确在那里冷冷地笑。再或者把树上所有的果子尽数摘掉就是不让你吃 ,就看着你可怜巴巴地瞅着他在那讥冷地笑更以此来表明自己是强大的,能拎的人来来去去。正如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提到的易卜生所写的家庭,在家庭里面有四大恶德:一是自私自利;二是信赖性,奴隶性;三是假道德,装腔作势;四是懦怯没有胆子。做丈夫的便是自私自利的一个代表。他要快乐,要安逸,还要体面,所以他要娶一个妻子。《娜拉》就是一个代表就不详详细说了,大家可以找来看看。胡适在易卜生4中提到:社会如同一个大火炉,什么金银铜铁锡,进了炉子,都要熔化。但是我想也有在火炉中不熔化的人。比如再回到扶摇剧中来,上面的反派人物就是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而扶摇呢,就是在火炉中没有被熔化的人物,有了太子无极的帮助,有了自身不怕输、不惧权贵的勇气一步步扶摇直上。有人说这只是小说现实中是很少的,但有一位也是需要追寻的。

    有一句话说: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人生来就是受罪的。思来想去,向前追溯,人除了要接受大自然的不快之外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为难,人自身思想不足的造就。如果有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气势,或许不如意要少得许多。

    最后再回顾品味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预祝大家:大鹏展翅欲高飞,扶摇直上九万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扶摇直上九万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tm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