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IT·互联网
带着问题看书,对么?

带着问题看书,对么?

作者: 李少加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10:13 被阅读0次

作者/李少加(《进化式运营》作者,认知教育研究家)

热爱学习的人,多半面临一个难题:

想学的东西太多,业余的时间太少。

于是,很多人阅读(学习)时,会采纳几类策略:

只看结论,忽视过程

带着问题看书,以寻求解答为目标

带着问题,事先使问题“结构化”,再行看书吸纳

这些阅读策略真的好么?

先谈“只看结论,忽视过程”。

这是应对“时间不够”的一种解决方案,别看它毫无想象力,但理由却很充分:

一篇文章或一节课程,甚至专业论文、书籍专著,很多也就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展开。

因此,抛开繁冗的铺垫、因果叙事、解释案例,直奔主题、记住结论,岂不快哉?

比如:

不少研究互联网经济的著作,其核心概念就一个:正反馈

整部著作围绕该结论展开:创造正反馈,抑制负反馈。

那我记住结论,是否就不用看整本书了?

取决于,你能否实战时活用。

什么人“只看结论”就能够将之活用(内化)于实践中?

领域的专家

原因是,面对同样的讯息(结论),普通人跟专家,大脑内部激发的效应截然不同

对于专家,在该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相关理论,接收到“新观点”时,大脑迅速唤醒了相关经验、理论,进而直接吸纳(内化);

对于普通人,既缺乏相关经验,也缺乏关联理论知识,“该结论”在脑海中处于“孤立”状态,纵然勉强“死记硬背”,也无法实践。

专家、普通人接纳新观点时大脑示意图如下: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信息,专家能做出不同的解读

不信?我提一个“结论”,看看对你而言有什么用:

「 儿童普遍喜欢重复(阅读/听歌/看剧等)」

光是记住这个结论有用么?很多人等会就忘了。

但是,如果你是下述不同领域的专家,这个结论,只需看一眼,就会大受启发,且记忆深刻:

儿童商业产品设计者(据此改进儿童商品的付费模式)

学前教育专家(儿童成长、早教模式的优化)

认知或发展心理学家(人类记忆发展特征的强化)

……

现实中,多数人学习新知识时,不太可能拥有一个“准专家”的知识背景,因此,只看结论,哪怕一时让你觉得“学到了新东西”,但过目即忘。

另外,也可以从认知神经的角度辅助证明,只看结论基本没用:

人类思维无法“直接记住”抽象概念

我们运用抽象概念,其实质是大量具象化经验的自觉抽象

脑神经生成联结(长期记忆)需要必要的时间

阅读中对结论的推论、叙事、案例说明,恰巧创造了专注环境,并为生成长期记忆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撑

简而言之,只看结论,就好比在思维的沙漠中匆匆忙忙插上几根木桩,还不浇水,却期待它能生根发芽、防风固沙。

直接看结论无用,那我退而求其次,只看在乎的主题,忽视或跳过无关内容……换句话来说,就是高度目的性、带着问题看书,这又如何呢?

据了解,一些所谓知识达人,教人“怎么高效读书”,也提过类似观点:

带着问题看书,从问题中梳理出“结构化思路”,逆向从书中抽取“目标知识”填补回“结构化的问题”内。

这个观点颇具吸引力。

一来,它变被动阅读为主动吸纳;

二则,从认知科学看,它似乎还应用了人类记忆中的“叙事”(即人类记忆的故事化特征)原理,因此,带着问题读书,印象更为深刻。

但它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带着问题看书,首要前提是,对目标知识有个宏观认识,如此方能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

这本身就是一个门槛,很大的门槛。

比如,让你学习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你能“带着什么问题”去学习么?

大脑一片茫然。

学习狭义相对论,关键问题是,从“光速跟牛顿相对速度的矛盾”入手,这需要经典物理学基础,可见,“带着(好)问题”阅读,门槛很高

大脑一片茫然倒还好,最怕的是“不懂自以为懂”的“带着问题”读书:

这意味着,你大脑“预设”了一个答案,当这个“预设的答案”不切实际(反科学或反人性)时,你将永远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再重申一遍,学习最好的心态是问“什么”而不是问“如何”,前者将引导你洞悉本质,后者却只是寻求工具(看后即忘)。

这类案例,知乎特别多,越是热门问题越是重灾区,比如:

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怎样提高思考的深度?

如何大幅度提升学习能力?

……

上述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愿景,且不切实际。

但是,一旦把这些问题当真,你就会误入歧途,以为“提高意志力、思考力、学习力”这些真的能“训练”出来……以至于犯了“狭隘专业主义”错误,浪费大量精力。

即,将思维限定在特定领域中,一旦方向被误导,便会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

如果你刷知乎,就会发现,主流回答均顺着不切实际的问题,清一色开出“直接且看似科学”的药方。

这些方法,估计连作者本人都不信,偏偏很多读者却信了,还忠实的进行实践,最终却把自己变得更教条(蠢)。

专题:

深度思考你学不会

自毁简史:对一切“学习问题”总清算

均对这类问题进行了证伪。

请记住:

如果错误的问题引导着你,那么正确答案将永远被你屏蔽

简而言之,除非你对学习的目标领域有着深厚的沉淀,否则,切忌带着问题阅读。

最后,将问题结构化,再从书中吸纳相关观点进行“逆向”填充,同样不可靠。

尽管当下各类“结构化思考力”培训很火,但在我看来,结构化思考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人类具备结构化思考能力么?具备,但只能在自身熟悉的领域

比如,我在教育、思维认知、商业运营方面都拥有一定程度的“结构化思考力”,在这些领域(以及其相关或延伸领域)遇上任何问题,我至少能够“有想法”。

但是,换些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比如美术、厨艺、体育竞技、金融运作、办公室政治斗争……抱歉,我的思维只是一片浆糊。

纵然我确实存在些许想法,这些想法也只是我在自身擅长领域的思维框架的借鉴(未必适用,这种“结构”同样不是针对性培训获得的。

可见,专家的“结构化思考力”是常年累月的跨专业知识累积、内化、应用于实践反思优化改进……这么一步一步“涌现”得到的。

至此,专家遇到问题,才能自动“逻辑清晰的梳理”关键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考力。

专家们是先有大量积累跟实践,而后才有的“结构化思维”,而不是“针对性训练”获得。

新人学习新领域的知识,既不具备“提出好问题的背景知识”又如何更进一步“将问题结构化”?

综上,我的建议是,对于初涉新领域的学习者,最好的阅读,就是抱着完全开放的心态去探索,而不是“带着问题”阅读。

毕竟,稚嫩的问题只是你旧有认知的延伸

你越是抱着旧有思维,就越是容易带着非黑即白的有色眼镜去认知新事物,最后只会像个固执的老人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学习最好的状态可参考专题“性与学习

结束前,顺带说下,一些读者曾向我建议,「少加点班」专题内容复杂,何不结尾替读者来个总结?

如你所见,不少专题,我没有做总结。

这并非懒,而是反复斟酌后的结果,很多时候,写结论,恰恰是担心读者“下拉关闭”,错过了更重要的过程

就我长期的阅读体会,有意义的阅读,不是你看完后记住了什么;

有意义的阅读,蕴含在过程的心流中,与作者思想的对话中,从你自身过往阅历(知识)中“发现”以往未曾接收到的讯息。

最终的收获,是经你自身经验所内化的新启示

如此,是为「阅读」。

相关文章

  • 带着问题看书,对么?

    作者/李少加(《进化式运营》作者,认知教育研究家) 热爱学习的人,多半面临一个难题: 想学的东西太多,业余的时间太...

  • 关于看书

    对看书还是提不起兴趣,他们说不是为了看书而去看书,而是带着问题带着需求去看,边思考边看!不知道为什么看书...

  • #带着目的去看书#关于看书🌸

    你想要看一本书,势必是因为这本书有你探寻的问题的答案。 但常常,你看完一本书,你的问题不会立刻解决。 因为解决问题...

  • 《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

    本书概览 主要带着每章的问题,看书找答案 第Ⅰ部分:起步 第一章 概览 问题 1.1 用户故事描述了对用户、系统或...

  • 超级努力001:银璃的20条人生准则

    1. 多看书,优先专业书、经济学、心理学、销售和传播类书籍。 2. 带着问题看书,我期待这本书对我的生活或工作产生...

  • 带着目标去看书

    看书前给自己设立目标,这段时间我有幸加入了拆书帮,今天晚上也要参加第一次的线下活动,内心真的激动的不得了,也就是在...

  • 带着目的去看书

    对于优秀的读者来说,可能每看完一本书,等级和经验值就能提升一些!而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好多时候拿起一本书,吃力的读...

  • 《精进2》1|看与观察的不同

    畅销书作家采铜喜欢看书,他看书的方向是解决如何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关于看书有所收获的方法,采铜老师说,要带着问题去...

  • 看书问题

    2020年3月31日 阴 周二 去年年底,在图书馆和宝贝一起借了几本书,想着快过年了,应该没有多少...

  • 2020-02-15

    1、 精英那么忙如何还能坚持看书 *主动看书,把看书作为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基石。 *求知欲强,带着问题到书中寻求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带着问题看书,对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um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