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产品里有你的一切
产品是什么
产品就是用户功能的堆砌。所以当有人问,做 App 多少钱,潜台词是做出 App 界面上看到那些功能需要多少钱。
第一阶段
一个会员 App 大概需要什么功能,我打开一看,有个输入手机号注册,大概有些商品的浏览功能,和淘宝差不多,就照着淘宝做,应该不难吧。信息没有淘宝那么复杂,简化掉一些。
第二阶段
我们知道一个 App 安装在用户手机里面,用户能看到信息,是因为在公司里面还有个服务器存储处理这些信息,用户多用户少,需要的服务器性能不一样,要求不一样。就像一个餐馆,最多能同时接待 30 个人就餐,但是一下来来了 1000 人显然无法接待,核心瓶颈可能在厨师,可能在餐馆大小。
- 开发 App 需要的工作量(费用)
- 开发和 App 对接的后台的工作量
- App 要好看,需要设计师
- 系统上线以后,存在升级迭代,服务器要打补丁,要重启等运维工作
- 手机和后台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需要的流量费
第三阶段
还是回到那个会员系统,这个产品做出来的目的是自身盈利?还是企业形象?还是其他?会员怎么管理?会员如果手机丢了要换怎么办?会员有没有等级?怎么看会员有了等级以后怎么看是不是能对企业带来价值?临时想做一个促销活动,充多少送多少怎么办?用户充值了,但是财务没收到钱怎么办?客户不知道产品,如何和客户讲?我想知道客户在做哪一步的时候流失了怎么办?系统的商品怎么放上去让会员看到?会员有积分吗?谁来管他们?
产品迭代什么
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相应的产品如果无法跟上步伐,也将面临淘汰。从上面的分析描述可以看出来,产品要迭代不仅仅是要迭代产品功能,还要迭代用户,效率,场景这 4 个。
功能
产品的功能迭代很好理解,随着产品的推进,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衍生发展出新的功能,或者旧功能的改造,以前用户注册需要填写昵称和手机号,现在不用昵称了,可以直接和微信登录集成。用户付款流程步骤过多,调整一下。这些决策不太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太可能事先面面俱到想清楚,想明白。
用户
用户迭代是什么意思。做一个产品,是不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用,巴不得所有人都是自己产品的用户?实际上显然不现实,一个产品功能,解决一些痛点,但并不是所有的痛点都解决了,一个健身的 App,我不健身,可能对我就没用,一个 QQ,对父辈来说,可能就没用。用户的迭代,可以理解为,做产品之初,设定一个目标用户人群,希望为这些用户解决痛点,带来痒点,随着产品的推出,发现这部分用户没来,或者来得很少,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来,或者来了自己原来没有设定过的用户群,产品如何应对,需要在迭代中体现。用户是产品深耕出来的地。
效率
产品设立之初,想到的就是如何提升效率,解决问题,交友,那就提升交友的效率,没有产品之前,目标群体交友是什么样的路径,有了产品之后呢,怎么改善的。这个版本能改善多少,是否达到预期了。也可以是内部流程的优化。
场景
场景是什么,去咖啡馆喝杯咖啡,可能重点并不在咖啡,而在于社交。就酒吧喝酒,重点也并不在酒,而在那样的场合。为什么要买一个东西,可以说是营造的那个 “势”,那个场景。用户最终做决策的触景生情。迭代在于优化场景,或者调整场景。
每一次迭代都需要考虑这几个方面的优化,否则这种迭代可以认为是无效的
用户画像
上面提到产品的迭代要分这几个维度。那么一个产品,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要明白产品的用户是谁,知道该如何对应,才能更好的迭代优化。为了简化,可以把用户形象的分成 3 类。
头像搜的,整体自己画的
这是非常粗浅的划分方法,从上面的划分方法大概可以看出来,这些用户身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下会切换。小闲会变成笨笨,会变成大明,笨笨也会变成大明。
转换还是女性买衣服,逛了很久,最后下单的时候,就变得精明无比,价格,能不能退货,有没有优惠打折,有没有什么券可以送,等等……。
用户画像非常重要,也是一开始应该明确的点,确定好用户群体以后,为了让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方法,给用户取昵称,更加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易于沟通,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的迭代。
产品经理核心特质
说了这么多,作为产品他妈,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是画画界面?忽悠忽悠吗?除了这些面上的具体技能意外,对于产品经理,最核心的特质可以认为有 3 个:
核心特质显然,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一般而言,是比较自我的,自私,是不太好相处的。所以说呢,如果要做产品经理,做好这样的准备了吗?当然,我也相信也许会有更优雅的解决方案,未必是非常直白的表现出很刺耳的做法。
好了,有了这样的特质,对于一个产品经理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协调(sibi)能力?还是画原型图(guihuahu)的能力?推销产品方案(huyou)的能力?都重要,更重要的是
产业链控制那么这些东西,和是用 App ,微信,还是单纯一个 H5 页面有很大关系吗?产品形态是为了匹配这些能力和相应用户,相应场景的。所以未必做 App 是最好的选择。而 App 也只是产品的一部分。对外的产品越简单,往往意味着后面支撑这种简单所对应的内容会越多。
to C/to B 产品
上面的描述,主要是针对个人用户,也就是所谓 to C 的产品。当我们问 “产品经理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如何做好一个产品”?“做一个 App 需要多少钱”?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非常难以回答,太笼统,就像是问,“怎么样才能考 100 分”,“怎么样能赚到 100W”。
通常而言,根据产品的受众可以把产品分为 to C 和 to B。面向个人和面向企业。
to C
市面上大部分的书籍都讲的是 to C 的产品,如何用户转化,如何获取用户,如果保持用户活跃。讲求人性的 7 宗罪,贪婪,攀比,虚伪,窥私,懒惰……。而 to C 的产品或多或少都会沾染这些东西。看看都
微信打飞机的排名是什么?
微信可以发语音是什么?
朋友圈是什么?点赞是什么?
QQ 皮肤,衣服是什么?
人会因为投入多而珍惜,不会因为索取多而不舍,为什么?
to B
不客观的说,很多 to C 的产品经理并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会有那么复杂的流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组织层级。完全没有用户体验可言啊,可改造的空间很大呀。其实,换个角度,大公司都是小公司成长起来的,而大公司的流程也是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折中下来,保护公司的。
业务和组织
举个栗子,电信公司有要从 3G 网络升级到 4G 网络。这样的业务对大部分人其实是无感知的。但是最基本的考虑有哪些事情呢。
3G-4G- 首先费用是天价,需要和财务部沟通。通常这样的公司,财务部门分工很细,因为只有很细,效率和成本相对最优。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最专业。
- 因为可能很多设备就淘汰了,要采购新的设备。需要和采购部门联系。
- 一个省要涉及多少设备?涉及多少人去施工?提前和施工单位协商。
- 日常维护保障网络的人知识要更新,技能要更新。需要提前这个主管部门协调。
- 因为网络的更新,相应支撑的 IT 系统也可能会更新,需要和 IT 部门沟通协调。
- 因为网络更新,从 3G 到 4G,相应的业务,套餐也会变化,需要做好市场方案,套餐方案,办理业务也会改变。会涉及市场部门。
- 因为业务变化了,办理业务的营业厅知识更新,需要培训。和营业厅协调。
- 对应的 IT 系统也可能会变化,出现突发情况如何处理。
- ……
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部门来做?因为分工才专业,电信的网络不是一朝一夕建设成的,业务也是长年累月沉淀的。要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关系中确保安全,流程就必不可少。流程其实所有人对一件事情的共识,可以认为它是演化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它的背后是各放利益诉求的平衡。所以会固化一些流程,目的其实是为了提高效率,所有人见面讨论的代价和成本是非常高的。要理解 to B 的业务,首先要理解很多事情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根源。
决策链路和风险
有了前面的铺垫,就会明白,对于企业而言,购买一个产品,通常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决策的。如果说采购一支笔,可能就只有 1 块钱,但是对于一个几万员工的企业来说,这个采购就不见得了。整体而言都会有固定的流程应对,减低了单一决策带来的风险,对于一头大象来说,任何风险都会无穷放大,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想象几个场景。
单独采购一支笔,可能就像是平地上走一步,轻轻松松,无所谓。
单独采购一台车,可能就是从 3 个台阶那么高的位置,往前走一步,有些顾忌。
单独采购价值 100 万的设备,,可能就是 3 楼高的边沿走一步,已经不是儿戏了。
采购价值 1 亿的系统,下面就是万丈深渊,这个决策过程,可想而知。
当然,你也许会说,有那么多 SAAS 软件是针对 to B 环境的,其实业务和业务不同,规模和规模不同,对于软件产品来说,更多的是辅助业务落地,如果让业务去适应软件,业务未必能好好开展。
后记
梁宁的课基本上听了至少 6 次,一直舍不得删,受益匪浅,算是开了脑洞。为什么说产品有你所有的人生体验,因为产品是你的外化,所有产品的决策都带有深深的个人印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