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
随笔 | 琢玉——育人

随笔 | 琢玉——育人

作者: 云秀在 | 来源:发表于2021-08-15 20:02 被阅读0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今日我看了一位雕刻师创作玉雕的视频,深感于传统技艺之美,也由此想到了育人与其相通之处。

选材

这位雕刻师很有意思,他并不只是用和田玉、翡翠、南红等上好的料子,也会用普通的钢化玻璃、甚至啤酒瓶底来进行创作。而且除了制作手镯、玉佩时用整块料子外,他还物尽其用,多次使用切割大件后余下的边角料。这些奇形怪状的边角料,看似无用,经过精心设计和巧手雕琢,成为玉壶、萌兔、麒麟等各种小巧而精致的小挂件。

育人也是如此,还需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不论孩子是天资聪颖还是慢人半拍,总有适合他做的事情,可发挥他的才能、激起他的热情。因此育人者应一视同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切忌以成绩论英雄、只关注尖子生。

不能成大器,未必不是美玉,亦可为琼琚;不是栋梁之才,未必没有过人之处,天生我材必有用。

切料做坯

雕刻师选好料子,画完初稿就开始去除边线、切料做坯。除了玻璃瓶底,切其它任何料子我都如割肉般心疼,那块可是南红啊,除了设计图还有很多空余呢。雕刻师总是下手毫不犹豫,大刀阔斧地按照设计图切出坯子。看到后来,我逐渐体会到,为了实现构思、去掉棱角、避开伤裂,多余的部分必须舍得抛弃,这样雕出的成品才会焕发出最耀眼的神采。

再说到育人,“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讲的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就是一块璞玉,为了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必须去芜存菁、有错就改。如果小时候家长不舍得、不忍心,不去纠正他的错误,等到小裂成为大裂,让社会去教育他,就后悔已晚了。

精雕

雕刻是最有意思,也是最需要耐心的过程。雕刻师在粗坯上反复补线画图,一次又一次地打磨。打磨必须加水,在水的滋润下,钩钉与玉石缓缓接触,一个个立体的形象也慢慢成形。雕刻从来没有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从粗略到精细,反复勾勒、磨圆、修光、磨顺,才能呈现出圆润、饱满、而又灵动的形象。

育人亦是如此,需要以如水般的循循善诱,避免言语直接碰撞交锋时的火花四溅、石屑飞扬。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多画一遍修形,定下规则,反复细化,不断修正行为。当他成长为充满活力、灵气十足、神采飞扬、你须仰望的样子时,感叹一声:那时的精细雕琢终不负我。

打磨抛光

看剪辑的视频可能也就几十秒、几分钟,但雕刻师实际所花费的时间可能有数小时。尤其是在打磨的环节,听雕刻师介绍需要多次用油石、砂胶棒打磨,目数从几百到一千,再抹上钻石膏用鬃刷或牛皮砣反复抛光,就觉得步骤枯燥而繁琐。而当看到雕刻后可能还不怎么起眼的小物件,在抛光后如脱胎换骨般发出炫目亮光或温润哑光,顿时觉得之前的辛苦都没有白费。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学习需要终生,其实教育也应是终生的。只要父母仍健在,对孩子的影响就应贯穿始终。当孩子成人后,若其在社会上沾染陈规陋习,父母仍须涤瑕荡垢,温言细语、潜移默化地将其打磨抛光为而立之材,这可能会用去一辈子的漫长时光。但当你终有一日故去,留在世上的将是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愿天下所有孩子都能受到最适合自己的雕琢,砥砺琢磨,日就月将,玉汝于成,德厚流光。

相关文章

  • 随笔 | 琢玉——育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今日我看了一位雕刻师创作...

  • 风语丨酒泉子•烛光

    酒泉子•烛光 (悼念敬爱的李老师…) 琢玉育人,三尺讲台酬岁月,满园桃李竞繁红。沐春风。 亦师亦友启明灯。...

  • 雅月随笔之琢玉

    【专题:玉】 十年辛苦磨技艺,百代传承国匠心!笔下生花何足奇?千琢万磨见根本。———南阳-古雅月 推荐文章:《敦煌...

  • 晚灯随笔290琢玉

    再怎么浑然天成,也需要玉雕师寥寥几笔稍加修饰,如此才能巧夺天工。 玉不琢不成器,从古到今,所有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

  • 琢玉

    智慧,即指格局再大一些,思维更具体缜密一些,是非曲直的观念更加强一些,做人看事更注重预防不好的事情发生也...

  • 琢玉

    亲爱的蕊玉: 自从来到心生活,你就改名为“蕊玉”。你这一块不起眼的拙石,在心生活这个巧匠手中,被清洁打磨...

  • 琢玉

    床头的书掉到地上 月光一颤,夜色走失在梦里 一排篱笆延伸、包围 我和我慵懒着躺下的房子一起 吞没在这枯色的长城中 ...

  • 琢玉

    一块璞玉,一段沉沦;一场雕琢,一世繁华。 人生如玉,需琢,才能彰显生命的魅力。 下过雨后的台...

  • 《琢玉》

    那本是些山坳里的顽石 几经辗转落到了你们手里 那早已是一块块光鲜亮...

  • 琢玉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就已从普通石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礼”的化身,之后更是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 琢玉——育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iu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