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故事,毛姆说:
本书收尾之际,我一方面担心读者会感到不踏实,一方面在脑中重温了这段漫长的故事,看是否能写出更圆满的结局,而我恍然惊觉,无意之中,我竟恰如其分地写了本以成功为主题的小说。书中与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名流;伊莎贝尔凭着巨额财产,活跃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轻松赚钱的稳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苏姗·鲁维耶的生活无虞;苏菲求得一死;拉里获得幸福之道。即使那些目中无人的评论家要吹毛求疵,一般人也仍然爱读皆大欢喜的故事。因此,本书的结局或许称得上差强人意吧。
单从结果看,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人生还能有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说这是个皆大欢喜的故事。以为一切都已失去,又求仁得仁,简直是命运的馈赠,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对生活不能要求更多了。但对见证过这一切的看客来说,又很难不胜唏嘘,感慨世事无常,人生坎坷。
毛姆何其精准的说出我们心里的话,你以为你被虐到了?才不是,我写的可是以成功为主题的完美结局。只是,我和你一样,“恍然惊觉,无意之中”。
毛姆说,这是个无添加的真实故事,没有任何演绎,中断的年份断了就断了。没有评判,只是如实记录。但这恰恰就是人生。
一
真实的人生
按照世俗的标准,这里没有一个“好人”。如果问你想成为谁,你不会想成为任何一个人。但搞笑的是,人物充满了代入感。你会脊背冒冷汗的在内心承认,这就是你会做出的事情。而这种不完美,才是真实的扎心,这是真实的人生。
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拉里20岁就开始追问的问题,直到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毛姆没有结论只有陈述。拉里则用追寻一生之后的行动给了自己的答案:钱对你意味着自由,对我,却是束缚。拉里只肯定了一点:钱可以节省时间。仅此而已。
在拉里这里,“闲晃”这个词是个自洽的没有一丝贬义的词。无数次的出现,带着拉里似的纯良微笑,阳光的只想打人。
追随内心,做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这是拉里的答案。没毛病的答案。人人都在追求这个,不一样的是,拉里觉得这就是全部,而普通如我,是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这个“基本的生存需求”又恰恰高低不一,伊莎贝尔的选择,也无非是“基本生存需求”。所以有评论说,人人都是伊莎贝尔。不愿意认同,也无法反驳。
三
无常是常
毛姆一再强调这是真实的故事,可读小说的时候还是会觉得这是小说,因为故事的发展充满了太多戏剧性。伊莎贝尔朝气蓬勃的青春说没就没了,幸福美满人人羡慕的苏菲一场车祸从此从天堂到地狱,自甘堕落的苏珊反倒衣食无虞。
反转发生在转瞬之间。这是戏剧性,可是审视生活,人生又何尝不是充满戏剧性,有些事情的发生是水到渠成还是外人看来的逆转,背后都有自己的逻辑在,只是看起来反转。而有些事情,就是人力不可及的天降大运,馅儿饼还是铁饼,老天说了算。
四
没有办法改写的人生
平常读小说,在自觉不合理的地方,就对作者有要求,觉得太任性为什么要这么写就不能不这么虐吗。《刀锋》没给机会,这是真实的人生,眼睁睁看着情节发展而无能为力,再不合理,也必须接受。
就像看自己的人生一样。有不管不顾的任性,有战战兢兢的选择,有孤勇有认怂。只是在做,对不对却是忐忑的。甚至,在做决定的那一刻,是追随内心更对,还是按一般规律坚持还是放弃更对,都是不确定的。人生也在这样的不确定中向前,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走过的每一步,都没办法撤回。
—
扎心的金句
1、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连淫欲和饥饿跟它比较起来都微不足道了。它使人对自己的人格做出最高评价,驱使人走向毁灭。
2、我要生活在世界上,爱这世界上的一切,什么都不能伤害我,什么都不必伤害我,我愿意接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
3、无论男女,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反映出生的地域、是在城市抑或农村学会走路、儿时常玩的游戏、从老一辈听来的传说、习惯的饮食、就读的学校、热衷的运动、阅读的诗篇与信仰的神祇,等等。凡此种种,均造就了一个人的样貌,光凭道听途说不可能通盘了解,必得亲身经历,进而融入自我生命。
4、一般人在热恋时,常会编造各种借口,来说服自己凡事跟着感觉走。我猜想,这也许就是不幸的婚姻为何那么多的原因。这就好像你明知某人是骗子,但因为交情深厚,所以偏要把事情托付给他,只因不愿相信骗子会重视利益到牺牲友情,认为即使他对人再不老实,也绝不会辜负自己。
5、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6、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永远美好的东西,往往是那些你所渴望但却得不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