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400580/ebdf069cd79dfa24.jpg)
最近刚好在重读史铁生的文章。可那年我初读史铁生时,是高中语文选修书上的《我与地坛》,只觉得晦涩难懂,难以体会个中滋味:我们学这篇课文有用吗?这个公园真的那么吸引人吗?史铁生一直坐在公园里,观察形形色色的行人,不会觉得苦闷吗?为什么他会一直沉闷不语呢?
等到距离初读《我与地坛》有差不多十年之久时,当再次翻阅《我与地坛》,看到的不仅是他的人生,还有隐隐约约折射出来的我的人生。在文章中,不仅写到他与地坛之间的故事,更是他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对生命的完整感悟和对生存无尽思索的见证。那些我曾看不懂的,在经历过差不多十年的洗礼,终于今时今日有了新的体会,第一次感受到教育的滞后性,年少的子弹正中眉心。
关于人为什么要活着,他这么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人眞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关于名誉,他这么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在这里,史铁生并没有以宿命论去看待人生的不公,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冷静从容地理解苦难。他对于差别的承认,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永恒追求。
关于母爱,他这么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他去过的地方,母亲都去过;他心里的郁闷苦楚,母亲十倍体会。
关于生死轮回,他这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关于生命的意义,他这样说: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在文章的最后,他这样写到: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当有遇到想不通或者郁闷的时候,我都会翻开《我与地坛》细细品读。读到某些触动人心的句子,不禁潸然泪下,像是那些积攒的不快情绪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河渠终于能够流走,就像史铁生所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
教育具有延迟性和滞后性,在我尚未开窍时提前为我灌输思想,在我拥有对应阅历时醍醐灌顶,所有学过的知识都会自动融会贯通。那些我们看起来“无用”的知识,却在我们未知的某一刻完成了“有用”的蜕变。
就像一个闭环,多年后年少的一颗子弹穿过时光,命中那个语文课上一知半解的我的眉心,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