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如何正确欣赏书法
乐乐老师/文
根据篆、隶、楷、行、草的不同,欣赏书法的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
首先说一下篆书。篆书的笔画、结构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竖画垂直、横画水平、笔画等距的基础上的,所以好的篆书应该有静穆、高古之感,在严谨和庄重感上,应该是篆书第一。所以,往往石碑的碑头用篆书书写。而且,在书法作品的结尾处,没有用篆书落款的。这是因为,正文的字体要比落款的字体严肃,或是用相同的字体。二千多年,篆书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即使经过清朝邓石如、吴让之和赵之谦等大书法家的改革,篆书的发展也还是有限。近年,有一些书家写“草篆”,就是由篆书直接向草书过渡的一种风格,这种风格的艺术性不强,最好不作为主要研究与书写的对象。
篆书的书写看似简单,粗细相等,间距均匀,好像比照字帖写就可以了。但正是这些特点,导致写出形似的篆书容易,写出有神的篆书很难,写出来力透纸背的篆书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篆书本身没有什么发展改变,但是篆书在“篆刻”上的应用,却发生了意向不到的演进。篆刻使用的篆书叫“缪篆”,其实是一种变形的篆书,可以增删笔画,可以移动、改变文字的上下、左右结构。其原因是在篆刻的过程中遇到原本的结构、笔画在印章的狭小空间上无法安排时,可以用这种变通的方法重新组合。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印章有“朱文”和“白文”之分,朱文印章的字是突起的,边上有框,是印章最早的形式,在先秦的时候已有;而白文的字是凹进去的,边上无框,是汉代中期才出现的。但是正式的印章还是以朱文居多。
朱文与白文第二说一下隶书。因为书写速度的加快,笔画有了粗细变化,字体结构也更自由、洒脱,隶书开启了严格意义上的书法艺术。隶书的字体略为扁平,阅读的视觉有横向化的倾向,所以一般字距都要大于行距。
隶书的书写,从材料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山壁、碑板和简牍。这三大类隶书,因为书写材料、应用范围的不同,在风格上也非常不一样。凿刻在山壁上的隶书,如《石门颂》、《西狭颂》,字形字体都比较接近篆书,笔画直来直去,结构朴素,笔画、结构上没有比较多的变化。而对于碑板隶书,比如《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和《曹全碑》,笔画的特性已经充分发展,书写者也可以在比较好的环境中书写,心情的调适、笔墨的讲究和结构的强调,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曹全碑》是风格最为优雅的隶书。
《曹全碑》局部第三说一下楷书。表面上楷书的欣赏比较简单,其实不然,楷书中力道的表现,就很不容易理解。书法力道的表现,在碑板中是很难体会的,所以最好参照古人的墨迹。
任何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除了他临习的对象会对他产生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书写习惯、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他对书法之美的侧重与取舍。
黄庭坚曾经评价苏轼的《寒食帖》:“此书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后人自此也常常用“某一书法得某某的精髓”来作为评价书法作品的模板,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没有道出书法作品真正的精妙所在,可能在高级书法圈中比较适合,但是作为科普就完全不灵了。如果想具体评价,可从笔画的灵活、力道的表现和风格的韵味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说明。
苏东坡的《寒食帖》-
楷书笔画主要的特色是稳定,运笔要有力而稳定,不能发抖、轻飘和草率,但也因此容易把楷书写的呆板、僵化。
-
书法的力道可从笔画的平稳、转折的灵活和笔画的形状来判断。任何一个书法笔画要能够表现出力道的唯一方法,就是中锋用笔。
-
楷书的风格韵味不像草书那样容易被表现,但是可以从笔画特质和结构形状入手。厚重的笔法容易失之于呆板,细腻的笔法容易流于轻佻,所以好的楷书应该厚重而灵活、细腻而端庄。
最后说一下行草。在所有的书法字体中,最能表现书写者内心情怀的,就是行草。从笔画到字体结构,再到整体的行气,是欣赏行草的三个最浅的层次。
-
要真正看懂书法,首先要会判断笔画的质感。及格的基本笔画,还是中锋的应用,而偏锋只能是少数应用。
-
字体之外,就是结构。行草通常都有比较稳固的数学结构,要保持几何性平稳。字体结构能够平稳以后,就要进一步观察字体是否灵活,生动,虚实笔画之间的映带,牵连是否合理,笔画之间的节奏有没有符合字体结构本身的特色。
对于字体结构,明朝的傅山特别不喜欢元朝的赵孟頫。这是因为,赵孟頫作为宋朝宗亲,却在元朝做官。傅山提出“宁拙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样,书者便不必有高明的写字技术,不必有严谨的字体结构,也不必太认真,顺着感觉走就行。这一说法虽然纠正了过度熟媚的书法风格,但是过于矫枉过正。欣赏书法,要从书法本身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与道德、政治等其他非书法的因素入手。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现代的很多所谓的“艺术书法”,对书法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如果乱涂乱抹都可以成为艺术,那么有多少恶劣的创作,是借着艺术之名在伤害书法?书法“经典”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套可以经得起分析,超越一时一地的美学标准。这些标准不因个人的好恶而转移,不被时代的气氛所左右,也不被道德和政治因素所影响。要欣赏书法,得回归书法的本质,从笔画的质感入手,最后以是否达到视觉的平衡为依归。
- 对行草的欣赏,最终要对书写的“行气”有一定的认识。行草作品的成败,在于书写时是否一气呵成,气息是否连贯,在统一的风格中又有许多精妙的变化。学习草书建议从王羲之的《十七帖》、怀素的《自叙帖》和宋徽宗的《千字文》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