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小学小学生家长守则的读书笔记活动,我看了看全书分了39个部分,在20天的时间里,我需要每天完成两节。首先我会好好的学习书中的内容。会加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孩子日常在其中,可能还会有和孩子的一些互动细节在里面。
第1篇:学生发展第1节~迈好入学第一步。
孩子离开幼儿园来到校园,先不说孩子有没有挑战,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是有压力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方说课堂作业没有完成,上课搞小动作。喜欢和同桌说小话。喜听讲不是特别认真,上课听写出现错误,对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不积极回答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那么严重吗?我也不断的反思反思我自己。我把它扩大化了,碰到了这些问题,不应该去责备孩子,而是让他意识到问题,慢慢的引导改正,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的不接纳,其实就是我对自己的不接纳。需要好好的改正。
第1节,主要是讲孩子入学后的一些生活上的变化,表现有三点:
第一,主导活动的改变。那么以前他们是玩做游戏,没有学习上的压力,那入学入学后,主导活动变为学习,他们的生活内容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家长就要多时间的去陪伴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家长的我,没有去帮孩子遵守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也没有做很多的引导 ,反而理所当然的觉得孩子可以做到。)
第二:社会角色的变化。由原来的一个人变成了集中的一员,孩子是既高兴又紧张,既自豪又担忧,这种矛盾的心理状况特别需要家长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个这一点是我没有意识到的。)
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
正如书中提到父母普遍存在的误区:一、孩子去了一所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二、只要老师找家长,就是孩子有问题;三、习惯养成没那么重要,“树大自然直”。(第1点,第3点,我觉得在我身上没有过多的体现,我认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前期我儿子整理的习惯没有养成,现在就凸显出了很多的问题。我要深深的检讨第2个误区,我回觉得孩子有问题就会给他扣帽子,并且会去批评他,我其实是知道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那这一点我要检讨,并且要做到心平气和,并且不要太着急,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6岁的孩子,不能按照我的想法去强加于他。)
书中给到了一些建议。要父母给予孩子帮助:一、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1.引导孩子对学校产生向往期待。2, 培养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的兴趣。
二、做好生活上的准备:
1.与孩子共同准备学习用品。(1')双肩书包,轻便舒适,不要太大太重够用为宜,都不宜太多。文具盒,功能不需太多,简单为好,文具盒里有5~6只修好的铅笔,(Hb为最好,软硬适中)尺子橡皮、转笔刀。家长可以采取回收短铅笔换长铅笔的方法,让孩子养成保管自己的东西的习惯。橡皮买绘图用的脚软的一种,不要用修正液。选削笔刀,而不要用小刀。
2.在家为孩子布置一个学习的小天地。摆上课程表,小台灯,小闹钟,地球仪等。(一直想给孩子做上一个课程表,那今天晚上一定要给孩子准备好他的一个时间安排表,每这样孩子每天就会知道他今天要准备什么东西。在每天给孩子拿个小小清单,拼上拼音让他知道他今天需要做什么,需要整理什么。)准备一个小书橱让他将自己的东西分类摆放。(搬新家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准备一个他的小书橱)
3.培养孩子自己收拾学习物品的习惯。每天按照课程表整理书包。(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做。时间久了,他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
4.培养孩子规律作息的习惯。( 我们的时间安排还是比较的有规律的,按时就寝,准时起床,定点学英语、复习功课、读故事……,
5.培养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书中讲到每周或每月给孩子小结一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个可以效仿一下。)
6.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大声讲话或看电视,最好是坐在孩子的身边和他一起看书。
第二节 积极融入班集体
对这一块儿,我觉得儿子是不大喜欢参加这个班级集体的活动的,这一章讲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融入班集体,我觉得要好好的学习一下。
心理学认为,集体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上的相容性等特点的个人集合体。陶行知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须,一个不能够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一、融入班集体的重要意义:
1.融入班集体,有助于孩子获得集体归属感。2.融入班集体有助于孩子更好的自我发展。
二、孩子难以融入班集体的常见原因:
1, 家长期望过高导致孩子盲目自信。
2, 家长过于焦虑,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既然班集体对于个人的发展这么重要,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积极融入班集体?
一、创设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要改变孩子胆怯自卑、孤僻离群的性格,就要从家庭中做起,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
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家中有事需要商议,家长要郑重邀请孩子参与并发表意见,孩子完成家中劳动岗位的任务,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这一方面我有在做,我每天会列出孩子值得被肯定的事情-肯定清单 读给他听。)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增强孩子的集体观念。(由于周末要回家照看父亲,所以在对于孩子的活动时间就特别的少。)
三、关注孩子的集体生活,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
家长要善于倾听,每天拿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听孩子聊聊班里的事情,听听孩子是怎样评价班中的同学,以及班里的事情的。如果孩子对班里的情况一无所知或毫不关心,家长就要警觉。家长需要主动联系班主任老师表达,希望孩子多承担班级任务的期待,并鼓励孩子参与活动。(对于儿不怎么喜欢参与集体的活动,我其实是一直鼓励他参与的。这两天也积极的和老师沟通,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做了自我检讨并做出了相应的改善计划。)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移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要尽量多给孩子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生活中,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并且在集体中更好的锻炼自己。
四、传授真诚有效的交往技巧,使孩子善于融入班集体。
要交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相处之道,例如怎样向别人展示自己怎样顺利的进入某个群体,如何对其他同学表示赞扬和支持,怎么去解决冲突?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交往原则,让孩子真诚待人。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善于调动气氛。(这一点上我觉得还是有些困难,因为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好像和他说一些东西,他不是特别明白,那同时我也告诉自己要慢慢的渗透,一点点来,不要着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