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隔离”在家的今天,我们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和Wifi,你可以在家阅读一本书,你会选择哪本书呢?很显然,仁者见仁,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几天沉下心来阅读,其实是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为什么即便遇到了疫情那么严酷的环境下,坚持阅读显然更可贵?
好好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难吗?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查尔斯·范多伦说:“人的心智,或者说思考能力,和肌肉一样,如果不经常运用就会萎缩,而读书,正是防止心智萎缩、延缓心智衰老的最有效手段。”
既然阅读有这么大的好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好好读书”。
随着教育的普及、媒体和网络的发达,今天的信息爆炸时代,到处提倡“速读”,然而,读不同的书,速度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法国学者帕斯卡尔在三百多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好好读书之分类阅读
那么什么书快读,什么书应该慢慢、仔细地读呢?我在阅读时会将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读得懂的内容,一种是必须要读的内容。读得懂的,如报纸、杂志等一些我们一下就能消化的,属于资讯,却不能增加我的理解力。第二种必须读的内容,会倒逼我试着去读我并不怎么了解的内容,也就是略高于我的读物。我认为,一个好的阅读者,应该更多地去读那些锻炼心智的书。
好好读书之“开卷四问”
打开一本书之前,我会有“开卷四问”:
第一,整体来说,这本书究竟谈了些什么?
第二,书中的细节,作者是怎么描述的?
第三,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道理在哪里?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第四,这本书跟我自己有什么关系?
与“开卷四问”相应的,是阅读的不同层次,每个层次都各有相应的技巧,由低到高的阅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好好读书之分层阅读: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也就是认字阅读,这里不赘述。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简而言之,就是阅读理解,快速浏览。它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系统略读,具体的建议顺序是:先看书名、序言和副标题,接着研究目录和索引,然后看看作者简介,再翻看一下和书名主题相关的篇章,这个技巧需要由背景知识,这也是阅读的积累,书读得越多,就越容易理解作者写书的背景知识。
第二阶段,快速通读。通过快速通读,能对本书的类别、题材、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这个也是比较复杂和系统化的层次。分析阅读主要从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了解范围:这本书谈什么?需要确定书的主题和归类,比如是文学还是历史或是经济学?然后用一小段笔记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把重点的章节列出,找出作者再书里讨论的问题事什么?先理清书的结构再去阅读,这样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阶段,理解内容:这本书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需要找出书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我做笔记的时候,就会发现由重复出现的关键词,从每个章节的关键词找到作者的中心思想,串联起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重新搭建书里的关系,全书的概貌就一目了然。
第三阶段,评价:这本书写得怎么样?一般我会用读后感的方式,将阅读的感受与评价用文字输出,或者与书友即时分享,通过我的输出,可以得到更多视角的回应,也会得到不同视角的评价。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主题阅读。简单来说,就是按图索骥。照着我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找书读。譬如这本《第3选择》,就是当下我最感兴趣的人际关系和在咨询中给与来访者回应的话题,这本书会唤醒我很多的主动性,因为这是我带着我想解决的问题去阅读,当我在《第3选择》里找到了“双向共赢”的“我们的方法”,我又开始思考如何成为由内而外生长的独立个体和互赖团队,于是我接着阅读了本书同一作者的另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在阅读中我找到了更多解决当下疑惑的方法和钥匙,同时,我又看到了更多好的有关的同类书籍。这就是主题阅读带给我的能动性。主题阅读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而是为了解决实用性的问题而看书。
主题阅读的精华,大概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准备期,你需要设计一份和你的主题相关的书单,可以在相关电子书APP里搜索相关词条,然后快速浏览这个书单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和你的主题相关。第二个阶段是主题阅读本身:1.浏览筛选,找出相关章节(比如《第3选择》里我看到了家庭和校园里的第3选择,是与我密切相关,我就会精读);2.根据主题罗列关键词(比如我会罗列家庭、关系、亲子、规划等);3.建立相对客观的自己的观点,并明确自己的问题;4.找到核心问题,分清主次,以次罗列问题,并在阅读中填充问题;5.罗列问题,找到答案,按序排列,逐渐凸显主题。
读书阅己,锤炼生命的意义
好好读一本书,一定会给你巨大的回报。而当我们好读书,读好书,读懂书,我们的阅读技巧一定有长进。
一本好书,更多的是能帮助自己全面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这个世界。读书阅己,成己达人,在阅读中精进,锤炼出生命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