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八节,跟平常一样,沿着巴彦街街,一直向东走,东华热电的大烟囱,汩汩的冒着白烟,阳光给这浓稠的白烟镀了一个金边,把这软塌塌的白烟定了型。这是腊八节的风景。
早上一起床就参与了福多多伙伴们的共读,很应景,今天读的是“名家笔下的腊八粥”,对沈从文写熬腊八粥的样子印象深刻,他说腊八粥熬在锅里,慢火炖着。气泡咕嘟咕嘟的,就像正在叹气。所以他说那一锅正在叹气的粥,惹的小孩八儿不停的进进出出厨房。冰心的母亲是腊八节去世的,所以他每年做腊八粥,即是给孩子们吃,更是为了纪念母亲。梁实秋的二舅爹爹用大铜锅支在院子里给一家人熬粥,老舍说腊八粥是小型农业展览会,莫言说过去腊八节,庙里和大户人家给穷人和花子施粥,王蒙的说法更接地气,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粮食堆场尖。早上一边干活,一边听伙伴的朗读分享,好像那浓香的腊八粥的气味儿已经飘过来了。
孩子吃早饭,突然问我,你为啥不给我做腊八粥?我为啥呢?我在心里想。我可能不怎么爱吃腊八粥,我不能说我不会做腊八粥吧,现在想吃什么网上都能教你,最后我说,我没做过腊八粥,中午食宿班肯定有腊八粥,大姨会做腊八粥,估计晚上你就能吃上家里做的腊八粥。一边聊着天,思绪飞到了小时候。
小时候每到腊八节,母亲都会早早起来熬腊八粥,我们都在炕上睡着,是母亲腊八粥的香味儿钻到鼻子里,把我们唤醒了。熬腊八粥要放8种材料,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估计8种材料凑不够,但一定会有红豆和大枣,黄米。因为煮出的粥是深红色的,是黑红黑红的,粥煮出来,稠稠的糯糯的,枣又胖又大,又甜又腻。豆子煮的,鼓鼓胀胀的,吃起来面面的。再放点白糖,甜甜的,腻腻的,好像不用怎么咬就下肚子了。做腊八粥,锅底会粘上一层锅巴,铲起来,干干的,嘎嘣脆,也很好吃。
母亲过腊八粥,特别有仪式感。她会把米和各种豆子煮到锅里,等水开了,在锅里水翻腾的开花的地方舀一点,冻在外面,等到粥熟了,那一点水也冻成白冰了,母亲拿回来仔细端详,看哪一边冻得隆起来像山一样,撅起冰花,哪一个方向来年就收成好,母亲说很灵验的。每次看着母亲仔细端详冰的样子,就感觉这个节日特别隆重,也特别神圣。因为它能预示着明年的收成。这是农民对来年好年景的一种期待。
母亲熬这个粥,一定是不见太阳就熬熟了,就像王蒙说的那样,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粮食堆成尖,母亲是心里永远怀着希望的,她对勤快早起是有信仰的,所以她每年早早的起来做粥。所以我们家越来越好,是因为母亲就是我们一家人的好风水。她心怀希望,对所有的节日隆重的对待,对所有的节日都怀着一份敬畏。对所有的事情都认真对待,这一份生活的态度,潜移默化种在孩子的心里。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们,也都以母亲过腊八粥的庄重虔诚过日子。
腊八节还有一个现象,古人说的很形象,过一个腊八,长一个蚂蚱,就是过了腊八节,天越来越长了。农业社会人们对节令的敏感,争取做到与天地同步,现在人们对这个节日越来越淡漠了,谁还会一大早起来做腊八粥呢?买一点意思意思就行。腊八粥,我没做,给孩子腌点腊八蒜吧,这个简单,今天下班回去就做。过节,是在忙碌的做中,让孩子体验到了,他才能感受到过节的隆重和意义,才有可能传承下去。
其实过腊八节,吃腊八粥,八种材料放在一起,慢慢的熬制,是用丰富的食材庆祝丰收,更是对过往一年的感恩,感恩天地给我们饭吃,感恩自己一年的劳作,感恩家人平平安安,也是对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的期盼,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