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都不会错“。这是Z在我毕业时对我说的话。
初中和高中我俩都在一个班,她的成绩比我略微好一些,高考后,我选择了去读大学,她选择了复读。
我的大四,无比颓废;她的大四,积极向上。
在我眼里,朋友Z一直都是有一些追求的人,对成绩、对未来都有一些想要达到的某种状态。
复读一年,她成绩提高了差不多50分。上了大学,活跃于班级和社团,参与了不少实习,可能偶尔有颓废的状态,但是一直都在朝前走,反正是过了一个没少折腾的大学。
她:大四积极实习和找工作,毕业后,换了两三家公司,现在待业在家,想考公务员。
我:大四天天躺尸不学习不找工作,考一个并不想考的公务员。
我一直都觉得我和她很像。
比如,我们对自己有很多期待,可又怕自己达不到那种期待。
比如,我觉得家庭和童年经历带给了我一些我不喜欢的性格或者心理状态,但又很难摆脱。我们试图与父母亲近,可却不曾有这种”仪式感“或”亲切感“。
比如,我们怕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又怕自己在社会闯荡也混不出什么样子。
比如,我们不想过无聊的生活,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度过没有遗憾的一生。
曾经大家都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但不曾察觉,其实我们都是不一样的人,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至少我曾经有一种幻觉是,大家其实都差不多。
这是我在成年以后发现的,教育是一方面,家庭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教育经历是冰山的山尖,家庭和自我的价值观是冰山的山底。
当然我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甩锅给原生家庭。而且,既然我已经意识到了,就应该可以刻意练习,然后改变。
之前,看到朋友写的文章,她说,整个成长时期,她都过得极其拧巴,直到遇见她男朋友,来自一个很有爱的家庭,慢慢对她有良好的影响。其实,我的拧巴状态是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其实在你做很多决定的时候,身边的人都会有一些闲言碎语,而这些根本不值得在乎的东西却极大的困扰着我们。
所以,在我辞去银行工作的时候,我说,其实也许怎么选都是错的。你选择了一条路,必要会放弃另一条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