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作者: 清风悦人间 | 来源:发表于2020-11-03 16:03 被阅读0次

    越地文人之王冕

        初次接触到王冕是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书中的王冕是个理想人物。在吃人的科举制度下依然能保留自己的初心。他在既不能改变事实的情况下,选择了隐世去过自己的生活。在自由的生活里,他依旧关心着劳动人民,不停地揭露着统治阶级的暴政和矛盾。

      王冕虽然出身贫寒没能有先天的条件来努力学习,但是他的刻苦和天分是别人不曾有的。在放牛时也是手上捧着书,东家发放的点心钱也是存起来,隔个十几日去一趟集市换几本书回来继续钻研;剩下的工钱悉数交给母亲补贴家用。同时在放牛不久之后,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渐渐地不用给他人放牛了。王冕是一个有才之人,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充实自己。在二十岁时便远近闻名了。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但是确是屡次名落孙山。数次落榜之后,王冕就再也没接受过引荐。知府派人来请他,他躲到了会稽山后隐居。他说:“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朝夕抱案于庭下,以供奴役着之史。”可见他充满着反抗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王冕是绍兴诸暨人,是地地道道的越地文人。他那种坚毅且不低头的精神点点滴滴渗透着越地文化精神。

    王冕是与民亲善、为民谋事的。他的画乐意卖给乡里的百姓,却不愿意卖给“要二十四幅花卉送上司”的时知县,对傲慢的“俗财主”求画则更是“画了一条大牛贴在哪里,又题了几句诗在上,含着讽刺。”当面对吴王“何以能服其心”的问策时,王冕讲到: “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不见方国珍么?”我们可以看到王冕对小民是“仁义”、“仁道”的,而在这个以孟子、儒家的“仁”待人的描写的背后,透露的却是朴素的“民本”思想的呼唤与主张。

    王冕最喜欢梅花,常常以梅花自喻。对于王冕诗歌,古人早有评价,明人刘基评其诗:“盖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四库馆臣评价王冕:“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奡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同时,由元至清,文坛对王冕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在不同版本的王冕传中都提到,明太祖欣赏王冕并想任用之,但王冕一夕暴卒。这一生王冕的心中的包袱就此也没能施展。

    明初陈琏在《王冕雪梅图》后就记载:“先生写梅甚得其意者,必自题一诗于上恐人以伪乱之也”。张辰《王冕传》也记载:“君善写梅花竹石,士大夫皆争走馆下,缣素山积,君援笔立挥,千花万蕊,成於俄顷。每画竟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志云”。可见王冕在画梅、写梅有着自己的领悟。其中有一首: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其中的梅花明显并非单纯的景色,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寄寓了明确的象征意义。梅花因其“清气”才获得了王冕的价值认同,才能成为王冕重点的描摹对象,被王冕赋予人格上的深意。是梅亦是王冕,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11-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xi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