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Mary的前夫故事,一个因为家人溺爱而缺乏了独立人格,而今近40岁还是一个啃老族,也无法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这个故事让我感慨很多。
我们每个人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的幻想。千百年来,父母自以为是的居多。我们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且自认为这个是“爱”孩子。国人独生子女时代这个行为更突出,我们以为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蛋壳”。
可知在小鸡发育的过程中,蛋壳有其需要发挥的功能。但当小鸡不再需要蛋壳保护的时候,如果它还不破裂,那么就会阻碍小鸡的发育。
父母缺乏这个意识觉醒,为此孩子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的宠爱、过度的关注、过度的医疗护理……这一切导致了许多孩子的自我能力缺乏。
大多数父母都是因为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才想将子女塑造成理想中的子女,可是往往却事与愿违。
而我们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时候是否想过这个是一个“伟大工程”不亚于管理一个巨头企业。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受命领导一家亿万资产的企业,我们一定会精心制定战略规划。我们有人思考过:“我为人父为人母的使命是什么,我的教养理念又是什么?我是否深思熟虑地制定好了教养策略,就如同企业家管理一家大企业一样?”
俗语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就是这个道理。
完美无缺的父母如同海市蜃楼里的幻景。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理想的儿女。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我们需要觉醒“与孩子共同陪伴成长让其成为一个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人”,只有在同儿女的互动中实现“活在当下”的状态。
身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最隆重的礼物就是理解他们的能力,真正地看清楚孩子的人格是独立于我们的。无微不至地照顾,是害不是爱,有远见的家长,都舍得“用”孩子。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即便再不舍得,孩子总要长大,总有一天,他们会长成“千山万水不必相送”的大人,离你去远行。
而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在每个他需要独立的节点,体面地退出。
2岁独立吃饭,独立睡觉 都是开始退出的练习。
就如有位作家所言,父母与孩子是一场目送,你远远看着他消失在小路尽头,告诉自己,不必追。
如果中学或大学有个课程“父母觉醒: 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