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上完易效能时间管理课,总做不到高效,急切地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已经神往了好久,其实近在咫尺,没有这个契机不知何时才能看完。七个习惯分别为,一,积极主动,二,以终为始,三,要事第一,四,双赢思维,五,知彼解己,六,协作增效,七,不断更新。
把这本书推荐给儿子,他嗯了一声,没有冷嘲热讽,但也没有看。
也推荐给来我家等开工的哥哥,刚刚找到租车的活儿,已年过半百,才在新的行业起步。没想到他开始看。
接受与不接受我的推荐是他们的事情,我的心尽到就可以了。他们不看,说明和这本书的缘分还没有到,还没有需求,或者还不够信赖我,那就是我还没做到让人信赖。我不会再去拿着书死乞白赖地塞到人家手里,非要去跟人家分享。要等着他被触动。
想起读书会的时候有一次我分享,说起高中时候,甚至直至现在,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目光和言语总是追随着我。高中时我逆反,故意赌气,在她面前只做两件事:干家务活、写作业,因为只有做这两件事情,她不会说我。
说这些话的时候,一位书友凝望着我,轮到她发言,她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她说听到我的话,想起自己对孩子就是这样。她的孩子上高二,只有孩子在书房,她才踏实。只要看到孩子看手机或者看电视超过5分钟,她的目光和语言就会追过来。孩子虽然不那么明显逆反,但是哪怕上厕所都要和她报备。所以,她已经预见了若干年后孩子会怎么说起这一段。
一个团体里的人就是互相为镜子的,从别人的分享里,你能够有收获。就仅从年龄层次来说,年龄大一些的,从年轻人的叙述里了解到时尚的生活;年龄小的,从年长的遗憾里,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停止。
哥哥上午没事,主动去老妈家串门,很活跃的样子走了,他俩关系紧张,也许是新的工作机会带给哥哥活力,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昨天午饭时,我按着他的胳膊,凝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抛开过去给自己贴的负面标签,比如说我不行之类的,进入新的行业里,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也许有一天你也成为老板。那些做老板的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都是一样的人。你认为你可以,就按可以的样子去为人处世,也许就真的成为了那个样子。”我开通了视觉、触觉、听觉多个通道,把这种信念传递给他。
我也对嫂子说,童年的境遇影响一生的性格形成,为什么你总是让着别人?去讨好别人?特别容易放弃?都是因为六岁前被寄养过的经历。而你知道这一切以后就能改变了。看到她并没有什么变化,也许是时机未到吧,还没有真的被触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