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的是经验的重要性。还有一句谚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更加强调了老者及经验的重要。
经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后事有指导意义,能够让人们少走弯路。凡经历过的人或事,大抵都会积淀成一定的经验,为以后所用。约一个月前的周五晚上,我们一行十来个人,前往镇上参加同事女儿的订婚婚宴。可能是工作一周回家心切的原因,也可能是一天来的疲惫之故,整个婚宴气氛略显沉闷,不大活跃。他女儿自然是话语的主角,我们不时地递上几句话,整桌十几个人,有些同事竟没有主动搭上一句话。宴席在不紧不慢的环境中结束,我们也都吃饱喝好,各自回家了。
事后,对于这场宴席,细致一想,我们还是做的有一点不妥,没有提前做足一些功课。究其原因,是我们只将它看成了一般的婚宴,吃吃喝喝,随意谈谈,结束后回家。然却忽略一个事实,这不是一般的婚宴,而是朝夕相处的同事的女儿的婚宴,除了礼节性的问候祝福外,我们理应有更深一些的交流,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让喜庆欢乐弥漫到这屋里的每一个角落。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不仅仅是美味佳肴,更是温馨与祥和。这样,不仅显现出我们对新人的关心,对这位同事的大事的关切(事实上我们的关系是很融洽),还显现出了我们教师的素养,健谈,以及交往的能力。
诚然,整个宴席展现出了原生态的我们,我们就是这样不善言谈,诚意在心的人。可实际上我们可以做的更好,可以让宴席更多一点快乐,多一些片段和插曲,可以使它高潮迭起,欢乐不断。既增进了交流和了解,又让彼此多了一份认识,增进了感情,岂不两全其美!
经历过的事,思考后的总结,可以作为后来的应验,这是反思,或者称为经验。尽管思想与现实还有一段距离,但认识到了,有意地去付诸实践,就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不断累积经验的使然。
话说回来,文章开头,我之所以说这场宴席我们没有做足功课,是汲于两点的考虑:一是我们没有事先确定谁是宴会的主持(理应由我来担任),没有把控全场,预设整个场景或过程;二是没有安排一到两位活跃气氛、“救(冷)场”的同事,没有与他们进行事先的商量和“交待”。做了这两点的功课,整个宴席定会更加精彩,纷呈不断。而没有提前考虑到这些,则显出了自己经验的欠缺。
以前,我们做的不够好。而一不小心,今天就又成为了从前。唯有当前、现在是必需把握住的。面对一件事情,如何做的更好一些,少留甚至不留遗憾呢?一是靠过往的经验,二是靠现在充足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就从把握眼前事开始。
后记:
此外,对于这场喜宴,还有两点的反思,一直萦绕我心,挥之不去。现在,就借此一吐为快,期以卸下一点心思和包袱吧。
关于喜宴的参加时间。同事给我说喜宴的“正时”是中午,询问我的意见。我首先考虑到了是学生和课堂(由于我们是寄宿制,中午学生都在学校吃饭),就让他在晚上(正好当天是周五)给我们预留了一桌。其实,我们可以安排一两名教师在校照看学生,其他同事中午去也可以(尽管是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起码的,中午我应该到场,一则能帮帮一些忙,二则可以作为接待或主持。然而这些,都被先前的自己所疏忽了。
关于新教师的参席。学校刚刚来了几名新教师,上班不到一个月,那几天她们正好要到县城参加培训学习。在她们询问是否要参加时,我没有给出明确的意见或建议,结果是她们都没有回来(在县城参加培训)。其实,我可以给出明朗一点的建议,在确定她们不来时,甚至可以自作主张,私自为她们随一份礼。这样的打破常规,跳出固有思维,或许应是最好的结果。然而,当时的自己竟没有去多想,终究以常规的思路,寻常的想法行事了。
现在想想,大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慨。人无再少时,世事不重来。幸而,有这反思为证,冀望消弭心中之积郁,成为后事之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