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从坑人的金塔胡杨林出来以后,我们一行六人两车穿过夹边沟林场,夹边沟水库直达了表弟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算是陪着表弟寻找记忆的痕迹。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将车停在了镇政府院子,先去镇政府对面的饭馆,这是家老字号小饭馆,据表弟说这家两代人在这里开饭馆快五十年了,期间店面升级多次,但生意依然是小镇最好的小吃店。点餐前听表妹说起这家饭馆的分量很足,本着吃好但不浪费的原则,我们决定两人点一份面,又点了一份小店有名的卤肉和两份凉菜,一行六人,三盘炒拉条,三个肉和菜,吃得很是结实,果然想生活节省还得是小地方。
吃完饭,一行六人,穿过小镇集市直奔表弟小生活生活过的家而去。为了不打扰以前的老邻居,我们决定继续将车停放在镇政府院子,步行去找寻记忆。这里的农村和我老家的风格很是不同,主要是房屋搭建很是一致,完全是按统一的形式搭建起来的,真个村子里每个生产组就像一条街道,住户整齐的分居马路两边,家家门前有果树和菜地。除了这些,应该是当季的缘故,整条马路两边晒满了玉米棒子,很是壮观。老师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是真的被震撼到了,记忆中从小到大,在我的家乡从未有过这么多的棒子堆放在一起。在村子里走过时,我们几乎很少看到有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地广人稀。所幸的是在这个离开三十多年的地方,表弟居然还碰到了小时候的玩伴,两个人激动的拉着手聊了半天。我们离开的时候,看到满地脱落的果子,忍不住捡了一些,用手擦擦吃了起来,果子很甜,只是缺乏管理,可惜了。在村子里随意捡拾果子吃,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好处。
这里安逸自在的农村生活,也让我们几个年过半百的人重新对小时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尤其是村子里的面貌,让我也对六岁时来这里的一段生活有了清晰的印象,那时候奶奶被姑姑接来照看表弟表妹,父亲从老家送奶奶来时,也顺便带我来玩,这段记忆我一直是很模糊的,但这次故地重游却让我脑子里残存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了。
这次西行,音为对了一层寻根的想法,让我们和单纯的旅者还是有了区别。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虽说也是出来旅游,但大家的兴趣显然更倾向于寻根。因为故地重游,让我们对景区被坑的坏情绪一扫而空。回到城里后几个人先是回家休息一会儿,晚上外甥的儿子请我们吃饭,感觉吃吃吃才是出来旅游的真正意义。两天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美食是真的很不错。晚饭后几个人相约以散步的名义在城里到处走了一圈,打卡了酒泉标志性建筑——鼓楼拍照留念。
回到家,四个人商议了第二天的行程,决定网上购票去嘉峪关城楼逛一圈。来到西部,嘉峪关应该也算是隔壁打卡项目了。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昨天在赶往嘉峪关的路上,表弟接到了同事打来的电话,说表弟最好朋友的父亲于早晨七点去世,表弟听后毫不犹豫的说,逛完嘉峪关城楼后,结束此行的行程,往家的方向赶。嘉峪关城楼景区因为它自身的特点,相对来说管理要人性化的多,我的感受是这些地方都属于别处看不到的风光,一生能来一次当然好,但是如果说再来第二次的必要却完全没有。我对旅行的看法就是这样,有的地方来过一次还想来,而有的地方来一次足够了。要说理由吗?景区特色是最主要的,其余如景区管理,周边配套设施,旅者的个人爱好都是有关系的。
对于旅游我兴趣一直是侧重于深度游,慢游和信马由缰的旅游,我不喜欢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也讨厌攻略旅行线路,更不喜欢打卡所谓的网红点什么的景区。故而我发现我根本不适合节日出行的旅游,来去匆匆的节奏不适合我这个喜欢慢生活的人。
游览完嘉峪关城楼,一行人匆匆的找了个小馆吃了个当地名吃,驴肉黄面,就出发往回返了,一路上还算顺利,除了在高台服务区附近拥堵四十分钟以外,几乎一路通行,今天凌晨三点回到家,算是匆匆结束了这次西部之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