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孝顺,还是泯灭人性?
关于孝顺的话题,在东亚这片土地上,讨论起来实在有些棘手。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把孝顺放在了太显眼的位置上,不论是褒是贬都很难不参杂个人情感。武志红在巨婴国中也是一样的。尽管他明白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理应让自己的情感自由流动,达到一个具有强大包容能力的状态,而且他在书的一开始也说自己对“孝顺”的忿懑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读到孝顺这一章时,我还是感觉到了他强烈的情绪在纸面上激荡。
在武志红这里,“孝”字的意味是,老人是子孙头上的一把刀。“孝”在他的书里被狠狠地批评了一把。
在我加入的人数不多的这本书的读书群里,这样激烈的批评也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弹。我猜想其原因,一是孝顺这一历史悠久深入骨髓的概念遭到如此批判,必然会导致很大的不适;二是武志红情绪激烈立场极端,本就是一面极其容易遭到反对的大旗。
我们应该孝顺吗?
首先,我认为应当区分孝顺和愚孝两个概念。一旦与“愚”扯上关系,其实都不是什么好事。不论是出于武志红所说的维护社会秩序的需求,还是一种对小辈的道德(美德?)要求,孝顺都算不上要被推上审判席深深批判的那一项。但是,一旦有人挂着孝顺的羊头,行欺压、剥削、压榨之实,这件事情就另当别论了。我记得我在前几天的读书笔记里表达过我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让我感到我幸福的是,孝顺在我从小成长过程的意识中,其意味是在双方没有对错之分的前提下,在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基础上,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为他们着想。但长大一些,零零碎碎地接触到了《二十四孝》之类的故事之后,我发现其实孝顺对很多人来说堪比吃人的恶魔。我想,武志红在批判的应是这种对年长之人盲目的服从,这种带上了深深“愚昧”意味的虚假的道德标榜。
其次,我本人是非常认同西方国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做法。他们比起中国人,要好得多。我这么说的依据是,在西方国家,大部分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且不会因为自己的独树一帜而遭另眼相待。但是在中国,社会对个人无限压抑、无限规范,其具体的体现形式恰恰是通过家中的长辈对个人的过度插手干涉。武志红所倡导的个人独立,恰恰与(他所经历的)后辈必须无条件服从长辈形成了水火之势。他将炮火对准“孝”这面大旗,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
那么,我们应该孝顺吗?
我目前给出的答案,你觉得高兴,而且这份高兴是真实的,你都不用去刻意做,你和你妈在一起必定是符合世俗对孝顺的定义的。要是你觉得跟你妈在一起生不如死,那还是分道扬镳,对彼此都好。
是啊,哪有那么多的理论指导呢。更何况,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身所含有的理工意义上的“科学性”就很淡。
2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学派就曾经提出过完全相左的教养观点。行为学派建议母亲们避免拥抱、亲吻孩子和陪孩子玩,而应该给孩子严格制定哺乳和休息的时间,这样他们才能发展出自律和自控能力。而弗洛伊德学派认为母亲必须与婴儿建立十分亲密的关系,但又认为母亲过度卷入对心理成长不利。(柯晗:《被过度瞩目的原生家庭,及当代育儿焦虑》,腾讯大家专栏,2016年11月3日。)
因此,读书不应盲目。多听听各家之言,不偏听盲信,对皇帝是好的,对我们也是极佳的。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我欺也!
入伙共读第8天,后文待续。
P.S. 昨天说今天要对全能自恋做总结,但我一时间实在理不清自己的思绪,还是先跳票一次,自己想清楚再付诸纸笔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