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唯有相信,才有可能。
昨天遇到以前的同事,说起现在他们的单位的负责人是刘XX,我说,是以前那个小保安吗?
他说是的,就是他了,农村出来,从保安做起,一路做到了今天的单位负责人。
我既感意外,又觉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过去了这么多年,如今我还能记起他来,就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特征。
就是特别相信自己,到了一种“痴”的地步。
不是那种盲目的单纯的自信,而是擅长于从各种环境中找到自信的源头和依据,然后并将这些自信,一一落实。
比如当时的总经理随口说了一句,小伙子不错,以后是安保部经理就是你了。
于是,他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工作认真,一个顶两,后来真就做到了安保队长。
殊不知,这样的话,总经理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听的人当中,也只有他当真了。
也就是在他做到安保队长的时候,我离开了原来的单位。
想不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靠着这种“迷之自信”,做到了公司的负责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心里暗示,大概意思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最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书中,称之为自我应验预言,是指如果个体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期,并且接下来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些预期上的,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会比没有预期更有可能实现。
这位曾经安保小伙,如今的经理大叔,就是这方面的践行者和获益者,他在进行积极的心里暗示,成为自我应验预言的典范。
就像大V@万能的大熊 在他的著作《格局逆袭》中说的那样。
唯有相信,才有可能
02
有一个同事,姑且称呼他为小A好了。
此人8点上班,一般都是7:58打卡,我都佩服他是怎么拿捏得那么准的,当然,也有拿捏不准的时候,所以一个月下来,迟到次数,月月拔得头筹。
换上工装,他还要吃早点,看手机,开始干活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8:20了。
工作中,只要有人在,他都是能不干就不干,能混就混。
更甚的是,公司规定11:30第一批人吃饭,他老先生倒好,11:30之前都在吹牛和磨洋工,到了11:30才开始干活,一直干到12点多才去吃饭。
结果就是第二批12点吃饭的人,因为他的缘故,要延迟到12:45左右,工作计划被打乱,食堂也快收摊。
下午又是各种混,到了快下班时间,才开始干活,结果又是耽误正常工作的同事下班,有一次一个同事因为他,延迟了2小时下班。
不论他上的是哪种班次的班,他自己本人都要晚下班1个多小时。
他不仅在害自己,还在害人。
我是996的支持者,但是,我不是低效的,用工作时长来证明工作成果的人。
我希望的是,在996的工作时长内,创造996的工作价值。
而不是用996的时长,来创造8小时的价值,给自己和别人一种我在努力工作的假象。
03
中国有句话叫做三十而立,就是说,到了三十岁,你得有个人样,得结婚生子,得事业有成。
但是,在当下的社会,很难做到三十而立,很多人都是超过35以后才开始立的。
单位有一个医学博士,18岁上医科大,5年以后毕业,23岁,之后接着考了硕士和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那一年,刚好30岁。
别说事业有成了,连工作都还没确定。三十了,没有立!
博士毕业以后,到了广州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工作,工作五年,结婚生子,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然后跳槽到我们单位。
年薪100万+万不说,还受到全单位700多号人一致好评。
你看,人家三十没有立,到了35才立起来,还事业和家庭都兼顾了。
孔子说三十而立的时候,那是在几百年前,这话在那时候有用,但是放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就不太合适了。
现代人,从来不缺奇迹,但是缺少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
04
很多人觉得读了很多书,但就是记不住,要用的时候,别说下手了,连下嘴都难。
这是读书无用吗?还是个人能力问题?
其实都不是。
根本原因在于——读书没有目标。
就像我在时间管理当中说过的一样,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方向,没有目标的航行,任何风都是逆风。
读书也一样,我们需要建立起读书的目标。
比如,我读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得奖作者的著作《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我设立的目标,是什么造成了贫穷,是思维吗?是好吃懒做吗?还是社会原因?是很多因素?还是单一因素?为什么世界发展到今天,还是不能消灭贫穷?该如何消灭贫穷?
所以,我读这本的时候,我并不是泛读,而是有的放矢,一击而中。
读完之后,我就能很明确的回答我开头提出来的问题。
1,造成贫穷的原因很多,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的叠加和强化。
2,脱贫,也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必须是因地制宜。
带着问题去读书,在书中找到答案,然后在实际生活当中不断的实践和内化。
这样读书,才能记得住,记得牢。
请远离那些天天吹嘘一年读X本书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