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渴望,都希望保持进步的势头。人们在工作之余学习知识,在学习之余接受技能培训,广泛参与社交活动,还要时不时留下点时间总结过去,计划未来,探索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成倍增加,如何在众多事务之间运筹帷幄,不让自己陷于焦头烂额的境地,已成为必须面对的话题。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我们会在社群当中遇见各种牛人,他们可以一年读100本书、可以每年做100件从未尝试的事情、可以在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每当听到这类故事,我们总会心生羡慕。
每个人一天也就24小时,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在许多人看来,要缩小和牛人之间的差距,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效率。
于是,很多人开始追求效率,以期在越短的时间内完成越多的任务。但高效率的背后,是否能够收获为几所用的收益,是很多人没有事先考虑到的问题。一味地求快,除了数量上的安慰外,并不能收获高价值的成果。
高中隔壁班有位同学A,为了考上重点大学,每天没日没夜地复习。每天早上6点钟从宿舍出发,扎根图书馆,吃完午饭休息半个小时后继续奋战,晚饭结束立马投入复习当中,直至晚上11点钟返回宿舍。
在很多人看来,A同学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人,复习效果应该相当不错。可事实上,在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天,他哭了,A并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事后A坦言,自己太累了。
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重复的事情上,采用疲劳战术,并不能带来进步。如今,有很多人都在追求自认为的高效率,走路走快一点,吃饭吃快一点,看书看快一点,工作多做一点。每天忙忙碌碌,但是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过去的一天,却发现似乎没做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每天过着程序化、自动化的生活。
每天虽然看起来很忙,但只是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从未考虑改进方式方法,没有进行有意识地提升和锻炼,即使做得再多再久,也很难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重复性、程序性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代替。相比于效率,我们更应该注重做事的效能。
所谓效能,按照古典老师的说法,就是在资源相同的情况下产出更多的成果。很多人只会关注做事的效率,只想着一味提高速度,却没有考虑速度之外,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收益。
有的人看书非常快,但是他能把握书中最核心的知识(要掌握这项技能,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如果不明白快速阅读者背后的学习方法,只是一味追求一年读多少本书的话,很难真正掌握书中的精髓。
无论是阅读、写作、工作还是从事其他事情,要学会根据做事目的和要求的变化,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就像吃饭,如果你的身体偏瘦,就应该多吃点肉,如果身体偏胖,就该多吃点蔬菜和水果。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好或者绝对坏,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产出更多高价值的成果。
经常听到朋友抱怨时间不够用,白天上班很忙,回家后很累静不下心,没有时间学习;原本定好的学习计划,不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坚持不下去,就是找各种理由干脆放弃,每到年终总结的时候,总感觉自己是在混日子。
每个人都想进步,但对于很多职场人士来说,要不断充电学习,就需要消耗掉大部分休息时间,在学习的同时,也要牺牲部分照顾家庭、陪伴子女的时间。也许你会认为,我有把握同时进行,但如果没有掌握好方法,这种方法很可能让你变得疲惫不堪,事倍功半。
也许是受到多年学校学习模式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学习应该像在学校里那样,有专门的大段时间(暂且成为“块状时间”)学习才有效率。
但对于大部分职场人士来说,除了业务知识,学习多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技能或者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因此,学习方法就可以灵活多样。
在高效能时代,我们希望在现有的资源环境下能够收获更多的成果。
你需要为专业性、系统性学习留出大致固定的块状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要保证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而对于非系统化知识的学习,则可以安排在生活当中常见的碎片化时间内,比如散步时候听有声书,日积月累也可以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拿写作来说,学生时代写作文,经常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才能整理出思路,然后开始提笔。而如今面对繁杂的日常事务,人们很难静下心来专门安排时间写文章,更别说好好构思框架和搜集材料。但如果真想开始写作怎么办?
写作的步骤是可以拆分的,确定主题、思考框架、收集素材、初稿、修订、定稿、编辑发布,有些步骤是可以在平时完成的。用电子笔记记录下灵光一现的想法,看到好的文章或观点立即收藏整理,突然有了写作灵感,拿起笔记开始写作,如果嫌麻烦还可以用语音转换工具。
如此一来,散步可以写作、聊天时可以写作、喝咖啡时可以写作,便捷的学习工具让写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关键还在于如何利用好这些零散的时间。
其实大部分人并不是不想学习,只是选错了方法,过度的追求数量和速度,而忽视了对效能的关注。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数量越多越有用,也不是速度越快越好,而是要能保证质量,能够产生为己所用的高价值成果。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如何提高效能,努力在现有的资源环境下创造出更多的高价值成果。
(原创文章,欢迎点赞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