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点是近两年形成的,以前觉得看书要杂,哪怕读某些书昏昏欲睡也要咬牙撑着眼睛,哪怕读得眼前全都是一团团星云,也逼迫自己继续读完,求个有始有终。若当时有人问:这本书讲得什么呀?我想,自己大概会像酒醉之人,一定是喝断片的样子!
写作肯定要看各种类型的书,想象力也不总是凭空出现。
我特爱买书,各种类型的,连掌纹算命足疗的书都买,捂脸。买来我也不看,就摆着,再次捂脸。这得追溯到初中时期了,那会儿喜欢收藏,真.不爱看书,思维是后来转变的。
我记得很清楚,那年我十七,高一下学期平平无奇的一天,我坐在教室的书桌前,托着下巴发呆,脑海突然划过一道闪电,莫名的钻进一个意识:我似乎该读些书了。
就这样,我读起了《老子》,没错,哈哈,现在想起来蛮好玩的。因为我当时一点都理解不了,我盯着译文使劲瞅,断断续续瞅,一个月后放弃了。于是我换了一本书《庄子》,语文课本里不是学过《逍遥游.北冥有鱼》吗?很喜欢,我觉得起码比《老子》好理解。最后被生僻字劝退。接着看起了成功学,心灵鸡汤……那时候心灵鸡汤还算褒义词。该学习的时候不学习,尽看乱七八糟的,大概那时候太自卑,太想成功吧!再就是读者、意林这些杂志。
后来我明白很多东西都是分阶段理解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朗朗上口,但一个17岁没离开过父母,天天走读的学生,你指望她和这首诗产生共鸣?很难。只有真正离开家,独自一人在异乡过节的时候,才猛然体会甚至能穿越时空,与诗人建立联系,明白他当时的心境,才算真的读懂了一首诗。
《老子》也好,《庄子》也好,那个年龄段太青涩,没有生活阅历,很难共情。读书不能抱着“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想法,读书一定有痕迹,在脑海里。先质量而后才是数量。
读适合自己的书。你问:我不知道哪种书适合自己,我说读令你身心顺畅的书。像我,某些外国小说就读不下去,总觉得里面有些语句毫无逻辑,上一句话明白,下一句话明白,合起来读就懵了。名作也是如此。不是说人家的作品不好。这里面涉及很多,翻译问题,中外思维问题,小说社会背景问题、个人喜好等等。
三年前我买了一批外国小说,一直放着,从去年开始看其中某本,看到了今年我终于还是放弃了,看书跟上刑似的,天天带着痛苦面具,谁受的了。我选择放过自己。
一定要有目标的读书。
你想从书里得到什么?快乐、爽、单纯磕cp,学习遣词造句,获得人生感悟,增强想象力,看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他人的酸甜苦辣等总要有一种。
总之,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一本书无法满足自己的诉求,强行读下去,那么,读的是书还是执念?这很容易产生精神内耗,严重的兴许还会让人排斥读书本身。
浅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