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写文一直徘徊在“鸡汤”以及“干货”的两点之间。
仔细想了想,如果类比的话,可以用一个公式去表示:鸡汤=给人温暖=情绪=陪伴安慰,干货=给人帮助=理性=解决问题。
选温暖还是选帮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二者皆可:先给人温暖,然后再提供帮助。包括自己,还有他人。
01 给温暖:鸡汤文,真的很不堪吗?
今天有点小惊喜。打开简书的时候,一看互动消息有9条之多,而且有一条提示我的一篇文章被加入专题,相比以往一直冷冷清清没个互动不说,加入专题就更别提了,从没想过还有这种可能。
简书已发布文章108篇,A5纸质小册子写到73小册,从2018年8月开始一元化笔记到现在,也已经2年有余,
大部分都是写的一些个人情感类的自说自话。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平衡工作和生活,其次是专职进修,最后是小白写作之路。
按照文体去分的话,我觉得这些只言片语,段落篇章,其实都属于鸡汤类型,或者直白的说,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抱怨,还有痴人说梦。
但真的就那么不堪吗?
我觉得未必。
因为可以缓解焦虑。每当我迷茫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唯独有一招“特效药”对我特别管用:带上耳机,打开网易云音乐,提前下载几首喜欢的纯音乐,然后手机关掉网络,其他的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放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就一个人坐在书房的地板上,背靠着墙壁,然后拿着A5纸质小册去翻看自己昨天的所思所想,或者看上周的,上月的,去年的,或者前年的。
当知道我相比过往,我进步了一些。尤其起码我知道过去我做什么,能够产生对比,就已经足够让我心安一些,因为知道过去,才能有参考,才能更好校正方向,有走好走有效的可能。
仅这一点,我觉得“鸡汤文”就没那么不堪,反而很有用,因为她会治愈我们,给我们温暖,缓解焦虑的同时,带给我们前行的勇气,让我们重新站起来,摆正心态。
02 给帮助:干货文,真的很有用吗?
前两天,和之前一个写作路上同行的80后知心姐姐小纯聊天。因为我在练习写荐书稿,书评的时候,听课都懂,但一写就废,而且有些再也不敢写,觉得自己永远学不会的恐惧畏难心态了。她已经5篇荐书稿过稿,1篇书评过稿,相对来说,是个“过来人”。
小纯姐听了我的描述后说到,我有一定的基础,生活自律,这是优势,但同时有一点不足,写文大多数偏感性,荐书稿,书评更多的是需要理性,提方案,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需要用到“用户思维”。
你的写作能力被框住了!需要改变思维惯性。我一下子茅塞顿开,的确是这样。我一直在慌乱于情绪之间,却一直没有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何我一直没有给解决方案,反而去说些情感类的话语文字呢?是因为下意识认为“干货文”真的没用吗?
我想起自己以前经历的一件事儿:记得曾经有段时间,自己付费报了365天媛创读书会的课程,每天听10分钟的拆书音频,持续听了大约3个月之后,想着在简书上把听到的各个解决方案记录下来,当做以后使用的素材库。这么想也这么做了。结果一直没有阅读量,粉丝数也一直为0,而且是刚开始玩简书。可能是扎心了,有些玻璃心了,虽然不愿承认,但还是感觉挫败感严重,而且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干货文不招人待见,干巴巴没人看。
我想可能也就是因为首次简书发文这件事,对我产生的影响造成了我对干货文有“成见”。
其实干货文很有用。是解决问题之道。每一个干货都对应解决一个问题,干货就好比各种药。遇见感冒,有感冒药,遇见咳嗽,有咳嗽药。
遇见焦虑,有焦虑的干货对策,遇见迷茫,有迷茫的干货对策,遇见不自信,有不自信的干货对策。
干货文很有用,不能因为自己的浅薄认知和输出,以及没声色的反馈,就一棒子打断写干货文的路子。这就好比,生病了,还是要去看医生吃药(看医生吃药=看书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药就等同于“干货”(干货=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有用的,吃了就见效。
写在最后
书写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让我们从过去中了解自己,链接未来更好的自己,与此同时,我们始终要不断的相信自己,包容自己,好好爱自己,学会给自己温暖。
只有这样,才能对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做到有的放矢,从容以对,也才能推己及人的帮助别人。
雪中送炭,是给温暖,也是给帮助。
愿雪中送炭,给自己,也给热爱生活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