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1500/8288f5a1271d0157.jpg)
《致教师》第二辑
根都应该扎入泥士里
―― 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朱老师:
作为一名在一线耕耘的老师,我一直觉得教育科研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离我们太遥远。后来我看见您说的一句话: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您说,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成就一名教育家的必由之路。但我发现,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实在挤不出多少时间做研究,读书也很难带着问题去阅读,写作也只是写写日记与感想,好像离科研型教师越来越远了。我究竟该怎么办呢?一线老师究竟怎样做教育科研呢?
老师:
我理解你的心情。追求卓越,渴望成长,是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品质。你没有被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压垮,没有对日复一日的工作厌倦,内心始终充满着成长的渴望,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教育科研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复杂。教育科研也的确是成为教有家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这样说呢?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大凡有成就的教师,对教育都应当具有独特的思想建树高要形成独特的思想建树,又必须深深地扎根于教育实践,对教育有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我历来主张,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学者的专利,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正是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也正因为有了他们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与经验,才形成了教育料学研究的源头活水,教育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在教育史上,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大多亲自办过学或做过教师,有自己的教育“实验地”。如夸美纽斯长期担任拉丁学校校长;裴斯泰洛齐开办过“孤儿院”和伊蒲东学院:赫尔巴特创办过实验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教了20多年书;中国古代的孔子也从20多岁开始从事教育活动。有人曾对100多名古今中外教育家进行调查统计,发现有过教育教学经历的占90%以上。所以说,广大的第一线教师扎根于丰富的教育沃土,拥有大量的教育感性经验,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我认为,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与作为学者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教师的参与性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一教师的研究往往是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研究活动又将作为教书匠的教师与教育家的教师区别开来。
我曾经说过,同样有了30年教龄,对于教育家和教书匠而言,意义是大不相同的。为什么?因为教育家教30年同样的课本,他年年在备新课, 在出新教案,他每年每月每天都在根据学生的新的变化,创经地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他名副其实地“教”了30年,创造了30年。而教书匠则不同,他的讲义常常是30年一贯制,年年讲老内容,年年用老方法,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复自己。所以说,他虽然有30年的教龄,但充其量只能说他“教”了1年而重复了29年。因此,对一个教师来说,有意识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他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许多老师与你一样,往往把教育科学研究视为非常神圣、非常神秘、非常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自己只要教好书就行了,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远离了教育科研,还有不少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有了研究问题的欲望,但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其实,教育的伟大往往就寓于平凡之中。从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出发,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科研型教师。
我始终认为,如同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只有在教育科研中学会科研,离开教育实践的沃土,不仅不可能构筑起教育的“理论大厦”,也使任何教育科研失去了真实的意义与生命力。但我同样坚持,游泳既要在水里学,也要在岸上学,“学院式或学者型”的教育科研训练对于希望成为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这种“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才能使老师们更敏锐地发现问题,更精确地处理资料,更有效地解决困难;也只有这种训练,才能使老师们超越感性、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来思考间题、研究问题。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着“循环加速机制”,只有使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实践从盲目走向自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1500/092f99c94453832e.gi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