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孟京辉作品的颠覆性与实验性已经是戏剧圈众所周知的事情了。票友们有几个敢不带点心理准备和开放胸怀就去看他戏的!然而,《莎士比亚和狼》2018年度在上海的第一天演出还是导致了两极分化的态势——要么半场灰溜溜走人,带着没发成朋友圈的悔恨;要么剧后眼巴巴留守台下,兴奋地把剧组围个水泄不通。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奇怪现象,笔者仔细想了一通,缘来还不是“前卫”惹得祸!接下来就简单说说这台戏到底“前卫”在哪吧——
1、满场戏你找不到“莎士比亚”,还看什么?
孟京辉曾在另一个创作前问过演员黄湘丽“最近都在看什么书,有没有好的本子一起玩玩...”,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你好·忧愁》。没错,我总觉得孟京辉作品是一群人玩出来的东西,甭管是原创还是经典改编,甭管本子来自犄角旮旯的小作家还是贯穿中西的大文豪。莎士比亚自然也不例外。
可问题是,这次《莎士比亚和狼》的改编,其来源可不是大师的某一部作品,好家伙,孟京辉和他的剧组伙伴们直接玩儿了个“莎士比亚全集”!
在这里,你非但能找到《驯悍记》那一家子的似曾相识感,你也能欣赏到“哈姆雷特”式的嬉笑怒骂,而戏末端的那个女儿对父亲的哭诉似乎又能让你联想到“李尔王”...
总之,看这部戏很容易导致一个观众找不到“莎士比亚”,却在不知不觉中贯穿了一部“莎士比亚全集”的效果。
没错,这便是此戏相对于孟京辉其他作品更为前卫或者说是“大胆”的地方之一。与其说这部戏是改编莎士比亚,倒不如说大家在拿莎士比亚玩儿“轰趴”。
2、“调音师”都上台了!这到底是演戏还是“摇滚演出”?
当然,在孟京辉的话剧中打个鼓弹个吉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孟京辉喜欢前卫实验摇滚更不难想象。可问题是,通常那些在剧中敲锣打鼓耍乐器的人,同时也是演员角色,换句话说是演员演着戏顺带着就把乐器给玩了。
注意这次《莎士比亚和狼》,那个“音响师”,或者说“DJ”,再或者说是“搞实验音乐的那个人”是直接作为音乐表演者出现在台上的,他没有参与任何的角色扮演,除了搞音乐就是自己POGO。也就是说,我们在看了一台“话剧”的同时,还欣赏了一场“电子乐现场演出”。
看了剧组工作人员名单后才发现,果不其然,那个“音响师”来自“EB病毒乐队”。这在舞台剧中还真不太多见,够前卫了。前卫的那些离场的人都没反应过来。
3、表演空间已经打破台上台下了,还能再往外扩?
传统舞台剧被限于台上那几十平米大的地方,其空间需要通过灯光、道具、以及演员的调度来扩展;后来有人打破了台上台下的隔阂,将舞台扩展到了包括观众在内的整个演出大厅,进而有了后来的“沉浸式”表演;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又融入到了舞台剧中。似乎孟京辉对此情有独钟,像LED投影、DV、电视机便是他作品中的家常便饭。当然,这些多媒体影像制品进一步扩展了舞台剧的空间。
到止为止,舞台剧的空间也该到头了吧!可这个《莎士比亚和狼》似乎对空间问题还不够满足,除了台上台下,镜头前镜头外,主创们竟然还真玩儿出“花”来了?这也便是此戏结尾所给观众带来的意外惊喜。
至于这个“花”是什么,我想还是把它留在舞台上大家自己看吧。
最后补充几句:孟京辉戏剧“前卫性”的功劳自然不在一个人身上,那是一群前卫的“疯子”凑在一起玩儿出的歇斯底里的东西,这其中包括音乐、舞美、台词、表演等等等等。这也便是“孟京辉戏剧”作为一种标签所对观众产生的诱惑所在,它能勇于跨界,同时又能将一件作品达到统一的极致。
当然,这也是产生其受众群两极分化的原因所在。
▼再次提醒:
11.1-11.4,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莎士比亚和狼》,正在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