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当科学发展到它的尽头,神已在那里等了它几千年。这句话是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存在于生活。
相比于科学,神学显得更加的虚无缥缈。所以,想要说明科学与神学未来的相融性。首先就应该基本弄清这里的“神学”一词。
“神学”一词的广泛定义指所有对神这个主题展开的研究或学说。神,主题,学说。当神成为一个“主题”的时候,这里的“神”已被抽象,而这种被抽象的东西绝对不是凭空捏造的。
例如,古老的抽象画,利用照相机拍摄出的抽象图,等等,等等。它们都是源于生活的。因为不管是画那些画还是拍图片的人,都曾在一个叫做“生活”的状态中真实存在过,而不是来自于外星。
若神的抽象“主题”也是来自于生活(因为提出它的人也曾在一个叫做“生活”的状态中存在过),那么,那些一直试图研究这个抽象“主题”的人,一直是不是在研究生活中的“某种状态”。就好像那些画抽象图的人,一直是在表达生活中的“某种状态”(这里的两个“某种状态”是不相同的,因为生活中存在着无数种状态。)
既然是生活中的“某种状态”。那么,它必然记载于书籍。因为书籍的作用本身就是表达生活中的“所有状态”,而这些“状态”都因为无法言明的缘故,所以人们只能诉说出整个故事。
这就好比,在你心中还是非常有感触的一句话,当它真的脱口而出时。有时,连你自身也会感到仿佛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不说。
但人们为了更清晰的了解有这个感触时,自身当时所具备的“某种状态”,故将这种无法言明的“状态”写成文字,加以记述。
我们若要去了解神学这个抽象的“主题”所描绘的“某种状态”,就应该去了解书籍。
书籍的出现是为了更清晰的表达和了解在“生活”这个大的状态中,人们所具有的成百上千,各不相一的“某种状态”。但清晰的表达这些状态的目的是什么呢?
书籍所记载的“所有状态”都来源于生命。与其说是书籍想要去表达“状态”,不如说是想要去表达“生命”。
科学造福于生命,但为何大多数科学巨匠最终会沉入神学?
以上所述,都说明“神学”是生命的“某种状态”。与其说是他们遁入神学,不如说是他们在相信科学的同时,更敬畏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