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有两节语文课(《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和一节作文课《猜猜他是谁》,一节写字课,上课效果比较好。
一、阅读课:《秋天的雨》课后有一篇阅读链接《迁徙的季节》。初读时,学生都反映读不懂,不喜欢、生字太多,不理解。
我让学生回忆《秋天的雨》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找到每一段的中心句,再去了解概括文章大意)。
之后,我让学生画出《迁徙的季节》3、4、5自然段的中心句。大部分学生可以画出来。学生课堂上表现出这样三个能力层次。最低层的孩子猜出或者套路出每段开头就是本段的中心句。中层学生大致可以划出,但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可见对这种方法的理解运用还不太熟练。更高一层的孩子,可以在我刚刚提出要求时,马上就画出了每段的中心句。(李晨睿等),这样的孩子头脑比较清晰,听课能够抓住重点,很会迁移运用。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每段是怎么把中心句的意思写明白的?边读边自己发问质疑,有学生遇到不懂的丶不认识的字,让他们先画下来,结合上下文去猜意思,课后经过查字典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当然,这个环节只有一个学生做到了——王旭。下课后,别的孩子跑出去玩耍,他却静静地在座位上查字典,之后告诉我,他知道"蓟"字和“昼”字的读音了。因此,在第二节课时大力表扬了他。
然后,我再一次总结了阅读方法和策略,提醒学生运用到第四五自然段的阅读中去。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猜测字义,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书,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于是就想:直观简单教学法当然能够使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得更快,但是如果能给他们一些挑战性的任务(这些任务是预测中学生可以完成的)。这对于学生克服困难能力的培养,对于意志力、情商的提高都有极大帮助。因为此时,学生开始掌握并动用学习策略。学生有这样的学习需要,但经常被老师的不放心给剥夺了。老师常常因为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被压缩,无法呈现。
此外,"得法于课堂,用法于课外。"孩子如果没能掌握阅读策略,"用法于课外"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必然会降低,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作为略读课文,我也用了先了解大意再交流自己细读品味成果的方法。这时,学生大部分能够比较顺利的抓到每一小节中心,之后分享交流。学生学习比较顺利。
二、习作。这一周,带着学生练习了《猜猜他是谁》。课前,让学生试写,许多学生为了凑字数,罗列人物的许多特点,却不知道以具体的例子说明,并且常常写两句人物外貌,又转到他的爱好,之后又回过头写外貌,内容很不条理。读了《秋天的雨》《迁徙的季节》,大部分学生知道每段要围绕一个主题写,只有个别学生还不理解,不会用。给这样的孩子面批时,我这样辅导:"就像你在家收拾家时,一定要分类放置东西,不会把水果放衣柜里,更不会把锅碗瓢盆放到冰箱里,因为,那样的话,家里就乱套了。现在你来想一想,你的习作里哪些不是同一类的内容放错了位置,修改一下。"
三、关于写字。三年级的写字又是一个新的台阶。学生要开始用钢笔写字,并且尝试方格乃至横格本上写字(一二年级是在田字格本子上写的)。许多孩子会出现写字的大滑坡:书写时涂抹,卷面不干净、字的布局太乱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学生第一次拿起钢笔写字时就要让孩子认识到写字是一件很庄重、很神圣的事情,用一种仪式感来克服学生乱写乱画、不专心去写字的习惯。让孩子欣赏范文后,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即使纸上无格,但心中常有格。
网友评论